十幾年來,我們致力於解決企業、品牌和個人在網路上的危機公關與聲譽管理等問題。CRG 是一家以結果為導向的技術與法律機構,致力於刪除網路各種負面內容,如負面新聞刪除、論壇文章刪除、討論區惡意中傷檢舉、社群媒體內容舉報、Google 搜尋結果移除及其他搜尋引擎內容移除等,除此之外我們還提供緊急服務(立即危機處理,下架新聞,移除內容,刪除負評),從創建和提升聲譽到修復和維護聲譽,現在就立即聯繫我們專家以為您服務。

形象牆

聯絡方式

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法國等20+國家

+852-54843349

負面評論刪除

我們如何在一週內幫客戶刪除50+則負評?案例全解析

一夜之間,負評清零:一週內刪除50+則負評的極限作戰全記錄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戰場,散佈在Google我的商家、Facebook粉絲專頁、App Store、各大論壇與評論網站上。子彈,是一個個冰冷的1星評分、一段段刺眼的負面文字。對現代企業而言,這無異於一場公開處刑,足以在轉瞬間侵蝕數年累積的品牌信譽與潛在客戶。

當客戶帶著「一週內刪除50+則負評」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找上我們時,我從他們眼中看到了絕望與最後一絲期盼。這不是常規的聲譽管理,這是一場「聲譽災難救援」。本文將深度解析我們如何完成這場極限操作,這不僅是一份指南,更是一份對現代商業環境下「數位聲譽免疫系統」的建構藍圖。


第一章:絕非僥倖:締造奇蹟前的絕對理性準備

在按下任何一個按鈕、回覆任何一則評論之前,我們花了整整12小時進行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負評根源診斷與戰略地圖繪製」。盲目行動是聲譽管理的大忌。

第一步:超高速審計與分類(The Triage)
我們將所有負評(超過50則)匯入一個協作儀表板(使用Airtable),並根據關鍵維度進行閃電分類:

  1. 可移除性評估
    • 違規評論:明顯含有虛假陳述、仇恨言論、人身攻擊、暴露個人隱私(電話、地址)、與實際消費經驗完全無關的內容(例如競爭對手的惡意攻擊)。這類評論透過正式申訴管道成功刪除的機率最高,是我們第一波攻擊的重點。
    • 灰色地帶評論:帶有情緒性用字(「服務爛透了」、「簡直是詐騙」),但可能基於某次真實但不愉快的體驗。這類評論申訴成功難度較高,需要配合官方回應與其他措施。
    • 真實負評:內容具體、指出明確問題(「預約晚上7點,等到7點40分才入座,服務生一句道歉都沒有」、「買的電器用了三天就故障,客服完全打不進」)。這類評論幾乎無法透過申訴移除,是我們需要透過「主動行動」來應對的目標。
  2. 平台屬性分析
    • Google我的商家:申訴管道相對明確,但AI審核嚴格,有時需要多次嘗試並提供強力證據。
    • Facebook:社群規範明確,但申訴後常得到機器人式的回覆,需要耐心與策略。
    • App Store / Google Play:審核團隊較為封閉,通常要求應用功能與描述相符,與服務體驗相關的負評較難移除。
    • 第三方評論平台(如Yelp、Tripadvisor):各有其強硬的內容政策,通常傾向保護消費者言論。
  3. 根源問題診斷
    • 透過分析所有負評內容,我們快速歸納出客戶企業的三大痛點:「客服電話難以接通」、「產品品控不穩定」、「門店人員教育訓練不足」
    • 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單純刪評論只是治標。必須讓客戶同時著手解決根本問題,否則舊評剛刪,新評又來,永無寧日。

第二步:組建跨部門「閃電戰小組」
我們與客戶立即成立一個6人戰情室,成員包括:

  • 我方:資深申訴專員(2名)、內容策略師(1名)
  • 客戶方:最高決策者(1名)、客服主管(1名)、公關/行銷負責人(1名)
    此小組在接下來一週,每日早晚進行15分鐘線上會議,同步進度、解決障礙、決策下一步。速度與協同是成敗關鍵。

第二章:分進合擊:四條戰線的同步作戰指南

我們的戰略不是在單一平台取得勝利,而是開闢多條戰線,讓負評的「淨減少值」最大化。

戰線一:平台正式申訴(針對違規與灰色地帶評論)

這是刪除評論最直接的路徑,但絕非簡單點擊「申訴」按鈕了事。我們為每一則目標評論製作了「申訴證據包」:

  1. 證據蒐集
    • 違反政策條款截圖:清晰標出評論中涉及人身攻擊、洩露個資、與事實明顯不符的段落。
    • 事實證據:例如,評論稱「週日晚上去店裡沒開」,我們立即附上該週日的營業額記錄、門口監控錄影的時間戳記截圖(模糊處理無關路人),證明當日正常營業。對於指控詐騙的,提供相關的產品認證書、交易記錄(隱藏敏感資訊)。
    • 法律語言:在申訴理由中,我們不使用情緒化字眼,而是直接引用平台社群規範的具體條款,例如:「該評論違反了Google商家評論政策的『騷擾與虛假陳述』條例,第XX條第X款,因其內容包含未經證實的詐騙指控並暴露了我司員工的全名。」
  2. 申訴策略
    • 分批次申訴:不將50+則申訴一次性提交,避免被平台視為垃圾訊息。我們第一天先提交證據最堅實的15則。
    • 多次嘗試:第一次申訴失敗後,更換申訴理由角度、補充更強力的證據,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嘗試。我們發現,更換申訴語言(例如從中文改為英文,針對國際性平台)有時能觸發不同審核團隊的處理,提高成功率。

戰線二:直接溝通與補救(針對真實負評)

對於無法透過申訴刪除的真實負評,我們的目標是:「讓評論者主動刪文或修改評分」

  1. 識別評論者:透過訂單編號、消費時間點、購買產品等資訊,客戶後台迅速鎖定了約10位可識別身份的真實消費者。
  2. 量身定制的補救措施
    • 客戶CEO親自致電道歉,了解具體不滿。
    • 不僅全額退款,並提供遠超出其預期的補償(例如,未來一年內免費產品體驗、大幅度的折扣券)。
    • 關鍵動作:在電話中,真誠地道歉並提供補償後,我們會技巧性地提出請求:「您的寶貴意見我們已經深刻記錄並改進,為了讓其他新客戶能有一個重新認識我們的機會,不知您是否願意協助我們將先前的評論移除或更新呢?」絕不在補償前提出要求,也絕不強迫。
  3. 結果:超過一半的被聯繫者被誠意打動,主動刪除或修改了評論(例如從1星改為4星),並對品牌改觀。這不僅刪除了負評,更挽回了一個顧客。

戰線三:聲譽稀釋與沉沒(SEO與正面內容轟炸)

這是一場對搜索結果頁(SERP)的攻防戰。目標是讓潛在客戶在搜尋品牌名時,很難第一眼就看到這些負評。

  1. 正面內容最大化
    • 啟動客戶員工、忠實粉絲:在嚴格遵守平台規範的前提下,鼓勵他們分享真實的正向體驗。我們準備了「體驗分享指南」,而非制式文案,避免內容看起來像洗版。
    • 高質量內容閃電發布:我們在48小時內,為客戶的官方社群媒體、部落格製作了3篇深度圖文內容和1支短片,展示團隊改進的過程、產品製作的用心、客戶感謝的瞬間。這些內容都針對品牌詞進行SEO優化。
  2. 平台優先級操作
    • 我們優先將資源投入在權重高、排名容易的平台,例如:創建/優化客戶的Wikipedia頁面(若符合收錄標準)、發布新聞稿、在大型論壇(如Mobile01、PTT)發布深度開箱文等。
    • 這些高權重內容能快速擠佔搜索結果前列,將負面結果擠到第二頁以後。

戰線四:法律途徑(最後手段,但極具威懾力)

對於明確出自競爭對手惡意攻擊、內容純屬虛構誹謗的評論,我們果斷祭出法律行動。

  1. 發送存證信函:我們的合作律師事務所向數名匿名評論者(透過IP位址等技術手段鎖定)發送了存證信函,明確指出其評論內容已構成誹謗商譽,要求其在期限內刪除內容並公開道歉,否則將提起訴訟。
  2. 效果:其中2則最惡毒的評論在收到存證信函後24小時內消失。此舉不僅刪除了特定評論,更對其他潛在的惡意攻擊者產生了嚇阻效果。

第三章:案例全解析:從地獄到天堂的7日實戰日誌

  • D-Day (第一天):診斷與戰略制定。完成50+則評論分類,鎖定20則高概率可移除的違規評論,制定四線作戰計劃。
  • Day 2:第一波攻勢。提交首批15則申訴。客服團隊開始聯繫可識別客戶。內容團隊開始製作正面內容。律師準備存證信函。
  • Day 3-4:全面交火與調整。收到首批申訴回覆,成功移除8則。根據回覆調整申訴策略,提交第二批。成功說服5名客戶修改/刪除評論。發布2篇正面文章、1支影片。發出2封存證信函,1則評論被移除。
  • Day 5:轉折點。負評總數開始淨減少。搜索品牌詞的首頁,開始出現我們新發布的正面內容。
  • Day 6-7:收尾與鞏固。持續追蹤申訴結果,完成最後一波溝通。總計成功移除/刪除53則負面評論。協助客戶制定並發布「致客戶公開信」,宣布針對已發現問題的具體改進措施,將危機轉化為展現品牌負責形象的契機。

第四章:輝煌背後的冷靜思考:道德、風險與長期主義

在一週內創造奇蹟是可能的,但它建立在嚴謹的方法論上,而非魔術。

  1. 道德界線:我們絕對偽造證據、撰寫假好評、對消費者進行騷擾或利誘。我們的操作核心是:移除不公的補救真實的稀釋負面的創造正面的
  2. 風險警示:頻繁申訴可能觸發平台警示,導致商家檔案被暫時審核甚至停權。必須謹慎、有策略地進行。
  3. 長期主義才是解藥:刪評是「救火」,而真正的聲譽管理是「防火」。我們協助客戶在事後建立:
    • 常態性聲譽監測系統:即時發現負評,24小時內回應。
    • 客戶抱怨閉環流程:將線上抱怨引導至線下高效處理,避免小事鬧大。
    • 員工培訓與品質控管:從根源減少產生負評的因子。

結語:
一週內刪除50+則負評,是一場結合了偵探般的調查、律師般的辯證、談判專家的溝通與特種部隊執行力的極限任務。它證明,在數位時代,企業的聲譽固然脆弱,但也絕非只能被動挨打。透過系統性的策略、迅速的執行與對根本問題的正視,即使是最嚴重的聲譽危機,也能被扭轉,甚至成為品牌邁向更成熟階段的轉捩點。

這份指南提供的不是投機取巧的捷徑,而是一份在危機中重建信任的藍圖。請記住,最終極的聲譽管理,是提供無可挑剔的產品與服務,讓負評無從滋生。在這一天到來之前,這套方法論將是你最堅實的盾牌。

Author

admin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