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來,我們致力於解決企業、品牌和個人在網路上的危機公關與聲譽管理等問題。CRG 是一家以結果為導向的技術與法律機構,致力於刪除網路各種負面內容,如負面新聞刪除、論壇文章刪除、討論區惡意中傷檢舉、社群媒體內容舉報、Google 搜尋結果移除及其他搜尋引擎內容移除等,除此之外我們還提供緊急服務(立即危機處理,下架新聞,移除內容,刪除負評),從創建和提升聲譽到修復和維護聲譽,現在就立即聯繫我們專家以為您服務。

形象牆

聯絡方式

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法國等20+國家

op@crgbj.com

+852-54843349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編輯完全指南:從零開始的入門手冊

維基百科編輯完全指南:從零開始的入門手冊

歡迎,未來的維基人!您是否曾閱讀維基百科上的條目,心中萌生「這個地方可以寫得更好」的念頭?或者您擁有關於某個主題的專業知識,渴望分享給全世界的讀者?又或者,您只是單純地被這個人類史上最大的協作計畫所吸引,想要一探究竟?

無論您的動機為何,這份指南都將是您從「旁觀者」晉升為「貢獻者」的完整路線圖。維基百科編輯並非高深莫測的技術,但它有一套獨特的文化、規則與技巧。本手冊將從最核心的理念開始,逐步帶領您穿越所有必備知識與實戰技能,最終讓您能自信、有效且安全地進行編輯。立即諮詢維基百科編輯顧問

第一部分:奠基——理解維基百科的靈魂與核心原則

在您按下「編輯」按鈕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是理解維基百科究竟是什麼,以及它賴以運作的基石。這不僅能避免您犯下常見的錯誤,更能讓您的編輯生涯事半功倍。

維基百科的本質:一部自由的百科全書

首先,請永遠記住這五個核心支柱,它們是維基百科不可動搖的憲法:

  1. 中立的觀點(NPOV):這是維基百科的靈魂。條目必須公正地呈現所有重要、已發表的觀點,不應帶有編輯個人的立場、信仰或意見。您的任務是彙整與陳述爭議各方的論點,而非為任何一方辯護。例如,在撰寫關於「全球暖化」的條目時,您需要同時陳述科學界的共識以及懷疑論者的觀點,並根據其可靠性賦予相應的篇幅。
  2. 自由的內容:維基百科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有時會結合「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這意味著您所貢獻的任何內容都將成為全人類可自由使用、修改、分發的資產。絕不要複製貼上來自版權所有網站的文字,這會導致嚴重的侵權問題。
  3. 行為準則:儘管是開放編輯,維基百科仍期望編輯者彼此尊重、文明相待。假定他人是出於善意,避免人身攻擊,並在編輯戰中保持冷靜,尋求共識。記住:討論頁是您的朋友,任何爭議都應先在討論頁溝通,而非在條目內反覆撤銷他人的編輯。
  4. 無原創研究:維基百科不是發表您個人新理論、新發現或新見解的地方。所有內容必須基於已發表、可驗證的可靠來源。您不能自行推論或總結未被來源直接支持的結論。例如,如果您發現A事件和B事件有關聯,但沒有任何可靠來源如此論述,您就不能在條目中寫下這個關聯。
  5. 不畏懼勇氣:這是一個鼓勵性的原則。不要害怕編輯,因為您的任何修改都可以被後來者修正、改進或還原。這是一個自我修正的系統。大膽貢獻,但同時也要謙虛地接受社群的檢視。

什麼是「可靠來源」?

這是編輯工作中最關鍵的判斷之一。一般來說,可靠性有一個光譜:

  • 高度可靠:經過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知名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信譽良好的主流報紙(如《經濟學人》、《紐約時報》、《BBC新聞》等)、官方政府報告、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的數據。
  • 通常可靠但需謹慎:專業雜誌、知名新聞網站(需注意其編輯標準)、權威機構的官方網站。
  • 通常不可靠:個人部落格、論壇、粉絲網站、未經審核的自行出版品(如某些「新聞稿」網站)、明顯帶有強烈偏見的宣傳機構。
  • 絕不可作為來源:維基百科的其他條目(會形成循環論證)、社交媒體(如Twitter、Facebook)、任何形式的原創研究。

一個簡單的判斷原則是:該來源在發表資訊前,是否有經過事實核查和編輯流程?

第二部分:實戰起步——從第一個帳戶開始

雖然您可以匿名編輯,但強烈建議您註冊一個免費帳戶。擁有帳戶的好處數之不盡:您將擁有一個固定的身分,便於建立信譽;您的編輯會連結到您的使用者頁面,讓他人了解您;您可以建立監視清單,追蹤您關心的條目變動;更重要的是,某些敏感頁面或功能(如移動頁面、上傳非自由內容圖片)僅對自動確認使用者開放(通常需要註冊滿4天並進行至少10次編輯)。

註冊帳戶與個人化設定

  1. 點擊頁面右上角的「建立帳戶」。
  2. 選擇一個合適的使用者名稱。建議使用一個中性、專業且與您真實身分無過多關聯的名稱,這有助於保護您的隱私。
  3. 設定密碼並填入電子郵件地址。填寫電郵非常重要,它能在您忘記密碼時找回帳戶,並讓其他使用者能透過維基系統與您聯繫。
  4. 註冊成功後,花點時間打造您的使用者頁面。這就像是您在維基社群中的客廳。您可以在這裡簡單介紹自己(無需透露個人隱私),說明您感興趣的編輯領域,甚至可以展示您最滿意的編輯成果。一個充實的使用者頁面能大幅提升您的可信度。

認識編輯介面:視覺編輯器 vs. 原始碼編輯器

當您點下頁面上的「編輯」按鈕時,會進入編輯模式。維基百科提供兩種主要的編輯工具:

  • 視覺編輯器(VisualEditor):這是一個所見即所得的編輯器,類似於Word或Google Docs。它對於新手極其友善,您可以直接在頁面上點選文字進行粗體斜體、添加連結[[ like this ]]、插入參考資料等操作,而無需學習任何語法。對於絕大多數的初階和中階編輯,視覺編輯器已經足夠強大。
  • 原始碼編輯器(Source Editor):這是維基百科背後的原始語法,使用一種稱為「Wikitext」的標記語言。它看起來像是帶有大量方括號和特殊符號的純文字。例如,'''粗體'''''斜體''[[內部連結]]{{模板}}。雖然學習曲線較陡,但原始碼編輯器能提供更精確的控制,特別是在處理複雜的模板和表格時。

建議:初學者可以從視覺編輯器開始,它能讓您快速上手。但隨著編輯經驗的增加,強烈建議您逐步熟悉原始碼編輯器,因為它是維基編輯的基石,能讓您解鎖更多進階功能。您可以隨時在兩種模式之間切換,以查看對應的程式碼或效果。

第三部分:編輯的藝術與科學——從細微修正到創建新條目

編輯工作並非一蹴可幾,我們從最簡單、最安全的編輯開始。

第一步:進行小編輯

這是最受歡迎且零風險的貢獻方式。您可以:

  • 修正錯別字與文法錯誤:在閱讀條目時,隨手修正筆誤。
  • 更新過時資訊:例如,為一位剛獲得新獎項的運動員更新其獲獎記錄。
  • 改進句子流暢度:重寫一個拗口或語意不清的句子。
  • 添加內部連結:在條目中,將一些重要概念連結到維基百科已有的其他條目。這能極大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

進行小編輯後,在編輯摘要中簡要說明您的修改(例如:「修正錯字」或「更新球員轉會資訊」)。這是一個良好的習慣,能讓其他編輯快速理解您的意圖。

第二步:添加參考資料

一個沒有來源的陳述,在維基百科上是沒有立足之地的。添加參考資料是核心技能。

使用視覺編輯器添加參考資料

  1. 選取您想要添加來源的文本。
  2. 點擊工具欄上的「引用」按鈕(通常是一個引號圖示)。
  3. 選擇「基本」引用,您可以直接輸入來源的詳細資訊(URL、書名、作者等),系統會幫您格式化。
  4. 或者選擇「自動」引用,貼上網址,讓系統自動抓取引用資料(但務必事後檢查是否準確)。

使用原始碼編輯器添加參考資料
最常見的方法是使用<ref>標籤。

  • 在需要引用的句子結尾後,插入:<ref>參考資料詳情</ref>
  • 例如: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ref>{{cite web |url=http://example.com |title=關於太陽 |accessdate=2023-10-27}}</ref>
  • 然後,在條目最底部,找到「參考資料」或「註釋」章節,插入:== 參考資料 == 和 {{reflist}} 這個模板。所有<ref>標籤內的內容都會自動顯示在這裡。

學習使用引用模板(如{{cite web}}{{cite book}}{{cite news}})能讓您的參考資料格式整潔統一。您可以在維基百科的「模板:Cite」系列頁面找到這些模板的完整使用說明。

第三步:創建新條目

這是維基編輯的進階裡程碑。在創建新條目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準備。

  1. 檢查關注度:維基百科並非什麼都能收錄。一個主題必須能通過關注度指引(GNG),即擁有「 significant coverage in reliable sources that are independent of the subject」。簡單來說,就是需要有足夠多、獨立於主題本身的可靠來源對其進行過討論。在創建前,先用條目名稱搜尋維基百科,確認是否已存在,再使用外部搜尋引擎查找相關可靠來源。
  2. 起草:強烈建議您先在您的沙盒中進行起草。沙盒是每個用戶都擁有的一個練習頁面(位於「User:您的用戶名/sandbox」)。在這裡,您可以從容地撰寫內容、整理參考資料、練習格式,而不必擔心半成品被發佈到主空間。
  3. 確保結構完整:一個合格的條目應包含:
    • 導言:開頭用粗體標示條目名稱,並用一兩段話簡要概括整個條目的核心內容。
    • 資訊框(如適用):對於人物、地點、組織等,使用對應的資訊框模板(例如{{Infobox person}})來整齊地呈現關鍵事實。
    • 章節:使用二級標題(== 像這樣 ==)和三級標題(=== 像這樣 ===)來組織內容,例如「生平」、「職業生涯」、「作品」、「影響」、「爭議」等。
    • 參考資料:確保每一句有爭議或需要驗證的陳述都有來源支持。
    • 外部連結:提供相關的官方網站或權威資源。
    • 分類:在頁面底部添加適當的分類,例如[[Category:台灣作家]],以便讀者發現相關條目。
  4. 移動草稿:當您對沙盒中的草稿滿意後,就可以將其移動到主條目空間。請務必在創建後,將條目加入您的監視清單,以便跟蹤後續的修改和討論。

第四部分:深入核心——模板、討論頁與社群互動

當您度過新手階段後,會發現維基百科的真正力量在於其龐大的協作生態系統。

模板的魔力

模板是預先設計好的代碼塊,用於在頁面中插入標準化的內容。它們能極大提高效率和一致性。

  • 訊息模板:如{{notability}}{{refimprove}},用於標記條目存在的問題,提醒其他編輯協助改善。
  • 導航模板:如{{Navbox}},用於在相關條目底部提供一組導航連結。
  • 資訊框模板:如前所述,用於標準化呈現資料。
  • 引用模板:如{{cite web}},用於標準化參考資料格式。

學習使用模板的最佳方法是找到一個您喜歡的模板,點擊編輯它所在的頁面,觀察其原始碼(通常會導向一個模板頁面),並閱讀其使用說明。

討論頁:維基的溝通心臟

每個條目都有一個對應的「討論頁」(或稱「對話頁」)。這是編輯者們討論條目內容、爭議、來源和改進方向的地方。當您對某個修改不確定,或遇到其他編輯撤銷您的修改時,第一反應永遠是前往討論頁進行溝通,而不是發動編輯戰。文明的討論是解決幾乎所有衝突的關鍵。

融入社群

維基百科是一個活生生的社群。您可以:

  • 參與互助客棧,在那裡提出問題或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 參與條目評選,為優良條目和特色條目投票,或為您自己的條目申請評選以獲取改進意見。
  • 關注您專長領域的維基專題,與志同道合的編輯一起合作。

第五部分:避開陷阱——常見錯誤與進階須知

新手常犯的錯誤

  • 宣傳語氣:避免使用「我們公司」、「本公司領先的技術」這類廣告用語。始終使用百科全書式的客觀語調。
  • 原創研究:再次強調,不要總結、不要推論、不要合併多個來源來創造新的論點。
  • 侵犯版權:絕對不要從其他網站複製貼上文字,即使是「稍作修改」。
  • 地域中心:在撰寫與地點相關的內容時,要避免從單一國家或地區的視角來描述全球性事務。
  • 生者傳記:撰寫關於在世人物的內容時,標準極為嚴格。必須使用最高品質的可靠來源,並對任何負面內容格外謹慎。

處理爭議與破壞
您可能會遇到破壞行為(如添加垃圾資訊、清空頁面)或編輯戰。作為一名負責任的編輯,您可以:

  • 回退:使用「回退」功能撤銷明顯的破壞。
  • 尋求共識:在討論頁發起討論。
  • 請求協助:如果情況失控,可以在條目討論頁懸掛{{dispute}}模板,或前往管理員布告板尋求幫助。

結語:成為終身學習的維基人

維基百科是一個無垠的知識宇宙,而編輯是一段永無止境的學習旅程。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專家,每個資深編輯都曾是新手。這套系統的設計初衷,就是讓人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協作中成長。

從今天起,註冊一個帳戶,找一個您熟悉且熱愛的小主題,進行一次微小的編輯。或許只是修正一個標點符號,或許是為一段沒有來源的陳述添加一個可靠的引用。這一步,就是您成為這個偉大計畫一份子的開始。

記住維基百科的格言:「勇氣並非無所畏懼,而是意識到有比恐懼更重要的東西。

帶著這份指南所賦予您的知識與勇氣,現在,就按下那個「編輯」按鈕吧。整個世界的知識寶庫,正等待著您的貢獻。

祝您編輯愉快!

Author

admin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