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來,我們致力於解決企業、品牌和個人在網路上的危機公關與聲譽管理等問題。CRG 是一家以結果為導向的技術與法律機構,致力於刪除網路各種負面內容,如負面新聞刪除、論壇文章刪除、討論區惡意中傷檢舉、社群媒體內容舉報、Google 搜尋結果移除及其他搜尋引擎內容移除等,除此之外我們還提供緊急服務(立即危機處理,下架新聞,移除內容,刪除負評),從創建和提升聲譽到修復和維護聲譽,現在就立即聯繫我們專家以為您服務。

形象牆

聯絡方式

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法國等20+國家

op@crgbj.com

+852-54843349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編輯入門:不可不知的五大核心原則

維基百科編輯入門:不可不知的五大核心原則 完整說明

歡迎來到維基百科的浩瀚宇宙。這不僅是一個網站,更是一場人類史上規模空前的協作知識工程,由全球無數自願者共同構築的知識殿堂。無論您是偶然發現一個錯字而隨手修正的過客,還是立志創建完整條目、系統化整理知識的長期貢獻者,理解維基百科的核心原則,是您在這片知識沃土上順利耕耘的關鍵。這不僅能讓您的編輯得以存留,更能讓您真正融入這個社群,理解其運作邏輯,從而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維基百科的根基,建立在名為「五大支柱」的核心原則之上。這五大支柱是維基百科一切政策、指引和社群共識的最高指導方針。它們簡潔,但內涵深邃。本文將以極其詳盡的方式,逐一剖析這五大核心原則,從其表面意涵到深層的實踐細節、常見誤區與進階心法,帶領您從一位新手,蛻變為一位深諳維基之道的知識建築師。


第一核心原則:維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書

這聽起來像是廢話,但卻是所有原則中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常被違反的一條。它明確地劃定了維基百科的邊界,定義了「什麼屬於這裡,什麼不屬於」。

1.1 百科全書的本質:三度空間的內容篩選

一部傳統的百科全書,其內容必須滿足「重要性」、「摘要性」和「事實性」這三個維度。

  • 重要性: 條目主題必須具備足夠的「知名度」或「顯著性」。這並非意味著主題必須「偉大」或「正面」,而是指該主題已經受到了獨立、可靠的第三方來源相當程度的關注。例如,一位獲得國際獎項的科學家、一家在全球有多家分店的企業、一部票房成功的電影、一個有大量文獻記載的歷史事件,通常都具有顯著性。反之,您的個人寵物、您自己創辦但未被媒體報導過的小公司、您朋友撰寫的未出版小說,通常不具備百科全書所需的顯著性。
    • 實踐心法: 在創建新條目前,請務必自問:「是否有足夠多獨立於主題本身之外的可靠資料(如報章雜誌、學術論文、權威書籍)來討論這個主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個主題很可能不適合擁有獨立的維基百科條目。
  • 摘要性: 維基百科條目是對現有知識的總結與整理,而非原創研究的第一手發表平台。編輯者的工作是「彙整」與「呈現」已被可靠來源記載的資訊,而不是提出全新的理論、個人分析、未經證實的推論或獨創的見解。
    • 實踐心法: 您的編輯必須能夠被「驗證」。這意味著您寫下的每一句陳述,特別是那些可能引發爭議或並非廣為人知的事實,都應該能夠被一個或多個可靠的公開來源所支持。您不能寫「根據我的分析,這位政治人物的政策導致了經濟衰退」,而應該寫「《經濟學人》雜誌在2023年的一篇報導中指出,該政治人物的政策被認為是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並附上該報導的引用。
  • 事實性: 條目應以中立、客觀的筆觸陳述事實,避免個人感受、情緒化語言和宣傳口吻。它應該專注於「是什麼」,而不是「應該是什麼」或「我感覺是什麼」。
    • 實踐心法: 避免使用帶有價值判斷的形容詞,如「驚人的」、「糟糕的」、「美麗的」、「邪惡的」。改用具體的事實描述。例如,不要寫「他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而是寫「他發明了交流電系統,該系統對現代電力工業產生了深遠影響」。不要寫「這家公司生產劣質產品」,而是寫「該公司在2022年因產品安全問題召回了五十萬件商品」。

1.2 「不是什麼」的負面表列:劃清知識的疆界

理解維基百科「不是什麼」,與理解它是什麼同等重要。明確的邊界有助於維持其核心使命。

  • 不是字典: 維基百科不收錄單字定義、詞源詳解或用法例句。這部分是「維基詞典」的任務。
  • 不是論壇、部落格或社交平台: 您不能在條目討論頁以外的區域發表個人意見、經驗、論點或進行閒聊。條目內容本身必須是中立、可驗證的摘要,而非個人思想的舞台。
  • 不是新聞稿或宣傳平台: 維基百科嚴禁廣告和宣傳。條目不應以推廣某公司、產品、個人、組織或觀點為目的。內容必須基於事實,並保持平衡,同時呈現正反兩面的資訊(如果存在的話)。
  • 不是原創研究的發表場域: 這點至關重要。所謂「原創研究」,主要包括:
    • 未發表的事實、論點、概念、推論或想法。
    • 對已發表材料進行個人歸納後得出的新結論、新觀點或新解釋。
    • 引入未被可靠來源明確記載的新理論或新方法。
    • 例如,您不能將自己進行的實驗結果、對歷史文獻的全新解讀、或對公共數據的獨特分析直接寫入條目。這些必須先經過同儕審查並在可靠出版物上發表,才能被維基百科引用。
  • 不是檔案庫或資源庫: 維基百科不收錄原始文件、原始數據集、照片的無差別集合(除非用於說明條目)、或開源軟體的原始碼。這些是「維基文庫」、「維基共享資源」等姊妹計畫的範疇。
  • 不是言論自由平台: 維基百科的目標是建立一部高品質的百科全書,因此內容必須符合其政策和指引。這意味著並非所有言論都適合出現在條目中。誹謗、人身攻擊、侵犯版權、違反顯著性要求的內容都會被移除。

總結而言,第一支柱要求編輯者時時保持「百科全書意識」。 在每次編輯前,捫心自問:我增加的內容,是否像一部嚴謹的百科全書會收錄的?是否有可靠來源支持?是否中立、不帶個人色彩?是否只是摘要,而非原創?牢牢守住這條界線,您的編輯生涯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核心原則:維基百科採用中立觀點

中立觀點是維基百科的靈魂,是它在紛擾的世界中力求客觀、贏得信任的基石。它並非沒有觀點,而是一種「呈現所有重要觀點」的書寫策略。

2.1 中立觀點的精確定義:公平與比例原則

NPOV要求編輯者以公平、同情且比例恰當的方式,呈現與主題相關的所有「重要」、「已發表」的觀點。

  • 公平: 對待所有觀點應不偏不倚。描述一個觀點時,應使用該觀點支持者所能接受的語言。不要使用帶有貶義或褒揚的標籤。
  • 同情: 盡可能以最有力、最可信的形式來呈現每個觀點。這不是為了打擊稻草人,而是為了讓讀者能理解該觀點的真正內涵。
  • 比例恰當: 這是NPOV最關鍵也最難掌握的部分。它要求條目中各個觀點所占的篇幅,應與其在可靠來源中受到的關注度成正比。一個在學界或社會上屬於主流、擁有大量文獻支持的觀點,理應獲得比一個僅有少數邊緣出版物支持的觀點更多的篇幅。

2.2 實踐中立:從心法到技法

如何在編輯中具體實現NPOV?

  • 事實與意見的分離: 明確區分事實性陳述和觀點性陳述。對於事實(如「地球繞太陽公轉」),可以直接陳述。對於觀點(如「某項政策是好是壞」),則必須標明其歸屬。例如,寫成「支持者認為該政策能促進經濟增長,而批評者則認為它會加劇貧富差距」,並分別引用來源。
  • 避免價值判斷語言: 徹底清除如「顯然」、「當然」、「眾所周知」、「不幸的是」這類暗示普遍共識或表達編輯者態度的詞語。讓事實自己說話。
  • 全面呈現重要觀點: 如果關於一個主題存在多個重要的、已發表的學派或觀點,條目有責任將其全部列出,並準確描述。例如,在一個關於「氣候變化」的條目中,需要呈現主流科學共識,同時也可以以適當比例提及存在的懷疑論觀點(並說明其為何是少數派)。
  • 「無觀點」與「所有觀點」的區別: NPOV不意味著條目必須在互相衝突的觀點之間「選邊站」,也不意味著要給予所有觀點(無論多麼荒謬)同等的權重。它的核心是「根據可靠來源的權重,按比例呈現」。一個極端且缺乏證據支持的觀點,可能根本不值得在條目中提及,或者僅在提及主流觀點時一筆帶過。

2.3 進階挑戰:處理爭議性主題

在處理高度爭議性主題(如政治、宗教、歷史事件)時,NPOV的實踐尤為困難,也是編輯戰最常爆發的領域。

  • 依賴高品質來源: 在爭議中,更應依賴聲譽卓著、編輯流程嚴謹的可靠來源(如頂級學術期刊、主流國際媒體)。避免使用明顯帶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媒體。
  • 聚焦於可靠來源的論述: 不要自己總結爭議各方的論點,而是去尋找並引用權威來源是如何總結這些論點的。這樣可以減少原創研究的嫌疑,並提高論述的可信度。
  • 中立的語言描述爭議: 使用如「據來源A報導」、「學者B的研究指出」、「根據C機構的統計」等表述,將信息的來源清晰地標示出來。對於有爭議的稱呼或標籤,使用各方普遍接受的中性名稱,或在必要時同時列出不同稱呼並說明其背景。

總而言之,中立觀點是一種修練。 它要求編輯者超越自身的信仰、偏好與成見,化身為一個公正的記錄者。您的任務不是說服讀者相信某個觀點是正確的,而是提供足夠全面、均衡的資訊,讓讀者能夠自行做出判斷。當您發現自己對某個條目的編輯感到「不舒服」,因為它呈現了您所反對的觀點時,這可能正是您踐行NPOV原則的時刻。


第三核心原則:維基百科內容開放版權

維基百科是一個自由的內容平台,這裡的「自由」主要指內容的授權自由。這項原則確保了知識能夠被任何人自由地使用、修改、分發,甚至用於商業目的,且其衍生作品也必須以相同方式分享。

3.1 版權的基石: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維基百科絕大多數的文字內容,都是在「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協議」下釋出的。這意味著:

  • 您可以自由:
    • 分享: 以任何媒介或格式複製、發佈條目。
    • 改編: 對內容進行重混、轉換、基於該內容進行創作。
  • 惟須遵守以下條件:
    • 署名: 您必須給予適當的署名,提供指向本授權條款的連結,並標明是否(對原始內容)作了修改。您可以用任何合理的方式來署名,但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授權人為您或您的使用背書。
    • 相同方式共享: 如果您對本作品進行了重混、轉換,或基於本作品創作,則必須依本授權條款或後續版本,將您的貢獻作品以相同的授權條款釋出。

簡單來說,您從維基百科複製一段文字到您的網站、報告或書中,是允許的,但您必須明確標註內容來自維基百科,並提供條目的連結,並且如果您修改了內容,您的新作品也必須採用同樣開放的授權。

3.2 對編輯者的直接影響:絕不侵犯版權

這項原則對每一位編輯者提出了最嚴格的要求:您向維基百科貢獻的任何內容,都必須是您自己創作、並同意以CC BY-SA協議釋出的,或者是從相容的自由授權來源複製而來的,或者是屬於公共領域的。

  • 禁止侵權: 絕對不能從受版權保護的網站、書籍、期刊、文件等處直接複製貼上文字,即使您只複製了一小段。這被視為「侵犯版權」,是維基百科最嚴重的違規行為之一,相關內容會被迅速刪除,屢犯者可能被封禁帳號。
  • 如何正確引用: 當您需要參考其他資料時,正確的做法是「閱讀→理解→用自己的話重新表述」,然後再附上參考來源。這樣既避免了侵權,也實踐了「摘要性」原則。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如引用一個定義、一句關鍵的話),並且在符合「合理使用」原則(主要用於媒體文件,而非文字)時,才可能允許極短篇幅的引述,且必須明確以引號標示並附上精確來源。
  • 圖片與媒體文件: 上傳圖片時,版權要求更為嚴格。您必須明確指定圖片的授權狀態。維基百科鼓勵上傳來自維基共享資源的自由版權圖片,或自己拍攝並自由釋出的圖片。從網絡上隨意下載並上傳的圖片,幾乎肯定構成侵權。

3.3 哲學意義:共建共享的人類知識寶庫

內容開放版權不僅是一條法律規定,更是一種哲學信念。它確保了維基百科的內容永遠屬於全人類,不會被任何單一實體所私有。它鼓勵知識的流通與再創造,使得教育機構、非營利組織、商業公司乃至個人都能無障礙地利用這個龐大的知識庫。作為編輯者,您不僅是在增加內容,更是在為一個全球共享的知識公地添磚加瓦。您貢獻的每一個字,都將成為後人自由建構新知識的基石。


第四核心原則:維基百科擁有編輯守則

維基百科沒有中央集權的編輯部,它的運作依賴於一個由志願者組成的社群,以及社群共同制定並遵守的一系列行為規範。這些守則旨在維持協作的順暢與效率。

4.1 核心行為準則:文明與共識

  • 文明: 這是所有互動的基礎。無論討論的議題多麼具有爭議性,都必須對其他編輯者保持尊重和善意。假定他人的好意,避免人身攻擊、侮辱、騷擾或威脅。激烈的內容辯論是可以的,但必須對事不對人。
  • 共識: 維基百科的決策機制不是投票,而是尋求共識。共識不是全體一致同意,而是在經過充分討論後,所形成的「沒有持續反對意見的普遍同意」。它通常通過在條目或政策的討論頁進行理性對話來達成。
    • 如何建立共識: 清晰、理性地闡述您的觀點,並輔以政策、指引和可靠來源作為依據。認真傾聽他人的反對意見,並嘗試理解其背後的擔憂。尋求妥協方案,而不是堅持己見。
    • 共識的可變性: 共識不是永恆的。隨著時間推移、新來源的出現或社群組成的變化,舊的共識可能會被新的討論所改變。

4.2 關鍵內容政策:假設好意與不要為詮釋觀點而荒廢時日

  • 假設好意: 這是一項強大的協作工具。當您看到一個看似錯誤或惡意的編輯時,首先應假設對方是出於好意,只是可能不熟悉政策或犯了無心之過。先到對方的討論頁進行禮貌的詢問和溝通,而不是直接回退編輯或貼上警告模板。這能有效減少衝突,營造友好的氛圍。
  • 不要為詮釋觀點而荒廢時日: 這句格言提醒編輯者,在無法達成共識時,不應無休止地進行編輯戰(反覆互相回退對方的編輯)。解決爭端的方法是尋求討論,如果在條目討論頁無法解決,可以尋求更大範圍的社群討論,例如請求第三方意見、發起存廢討論,或甚至尋求管理員的介入。

4.3 勇氣與合作:不怕修改與勇於更新

維基百科鼓勵編輯者勇敢地進行編輯。不要害怕犯錯,因為所有的編輯記錄都會被保存,任何錯誤都可以被輕易地復原。同樣重要的是,要「勇於更新條目」,讓內容與時俱進。這要求編輯者不僅有貢獻的熱情,也要有接納他人修改的胸襟。您的編輯可能會被他人修改、改進甚至完全重寫,這是協作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應視為社群共同優化條目的努力,而非對您個人的否定。

總之,第四支柱描繪了維基百科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社群的樣貌。 它不僅關於技術性的編輯,更關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熟練運用討論頁,禮貌溝通,尋求共識,並始終保持文明,您將能在這個複雜的社會系統中游刃有餘。


第五核心原則:維基百科沒有死板的規則

這最後一項原則,充滿了維基百科的實用主義與靈活精神。它既是對新手的安慰,也是對所有編輯者的提醒。

5.1 精神重於形式

維基百科有大量的「方針與指引」,但它們並非一成不變的法律條文。它們源自於社群共識,並服務於一個最高目標:打造一部高品質的百科全書。

  • 規則的例外: 幾乎每一條規則都存在合理的例外情況。過於機械地套用規則,有時反而會損害條目的品質。這項原則賦予編輯者運用常識進行判斷的空間。
  • 「忽略所有規則」: 維基百科有一條著名的指引,開頭便是「如果規則讓您感到困惑,反而阻礙您改進或維護維基百科,那麼就忽略它們吧!」。這句話的真意並非鼓勵無政府狀態,而是強調:「改善百科全書」的常識性目標,永遠優先於對規則的機械遵守。 如果您確信某次編輯雖然在技術上違反了某條指引的字面意思,但實質上極大地提升了條目的準確性與品質,那麼您有理由這樣做。但您必須準備好為您的決定進行辯護,並承擔相應的後果。

5.2 實踐中的平衡藝術

這項原則要求編輯者在「遵守規則」與「常識判斷」之間取得平衡。

  • 對新手而言: 這意味著您不應被龐雜的政策嚇倒。從小的編輯開始,例如修正錯字、更新過時資訊、添加參考來源。在過程中學習,如果不小心違反了某條規則,通常會有資深編輯善意地提醒您。這是一個學習型社群。
  • 對資深編輯而言: 這意味著在執行規則時,應考慮其背後的「精神」。在回退一個新手看似不當的編輯時,與其簡單地回退並貼上「{{uw-vandalism}}」(破壞警告),不如花一分鐘時間在對方的討論頁寫下一個友好的解釋,並引導他閱讀相關的指引。這更能保護新人的熱情,並為社群培養未來的貢獻者。

「維基百科沒有死板的規則」是所有原則的匯總與昇華。 它告訴我們,五大支柱和政策指引是地圖和羅盤,而非束縛手腳的鎖鏈。最終,我們航行的目的地,是共同建造一部準確、中立、全面、自由的高品質百科全書。只要您的編輯行動是朝著這個目標邁進,並且願意以文明、合作的方式與社群溝通,您就是一位合格的維基人。


結語:從讀者到知識建築師的旅程

理解並內化這五大核心原則,是您從維基百科的讀者,轉變為其積極貢獻者——知識建築師——的關鍵一步。這趟旅程並非總是平坦,您可能會遇到編輯衝突、複雜的政策辯論和令人困惑的界面。但請記住,您背後是這五根堅實的支柱,它們為您提供了導航的星圖。

開始行動吧! 選擇一個您感興趣且熟悉的領域,找到一個相關的條目。也許先從修正一個小小的筆誤開始,或者為一段缺乏來源的陳述添加一個引用。在「沙盒」中練習創建和編輯。勇敢地參與討論頁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您將親身實踐這些原則,並逐漸體會到與全球數百萬人共同編織人類知識網絡的無窮樂趣與深遠意義。

維基百科不僅僅是一部百科全書,它更是一個關於協作、信任與智慧的偉大實驗。而您,現在已經掌握了參與這個實驗的入門鑰匙。歡迎加入。立即創建維基百科頁面

Author

admin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