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來,我們致力於解決企業、品牌和個人在網路上的危機公關與聲譽管理等問題。CRG 是一家以結果為導向的技術與法律機構,致力於刪除網路各種負面內容,如負面新聞刪除、論壇文章刪除、討論區惡意中傷檢舉、社群媒體內容舉報、Google 搜尋結果移除及其他搜尋引擎內容移除等,除此之外我們還提供緊急服務(立即危機處理,下架新聞,移除內容,刪除負評),從創建和提升聲譽到修復和維護聲譽,現在就立即聯繫我們專家以為您服務。

形象牆

聯絡方式

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法國等20+國家

+852-54843349

負面評論刪除

【真實案例】一場來自競爭對手的惡意負評攻擊,我們如何化解?

【真實案例全解析】一場來自競爭對手的惡意負評攻擊,我們如何化險為夷?從崩潰邊緣到聲譽逆襲的完整指南

在數位時代,品牌的線上聲譽是其最珍貴的資產之一。消費者的一個購買決策,往往始於Google搜尋和評論區的幾顆星星。然而,當你苦心經營多年的五星好評,一夜之間被大量來路不明、內容空洞的負面評論淹沒時,那種無力與憤怒感,足以讓任何企業主或行銷人徹夜難眠。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我們團隊親身經歷的一場「數位火災」。本篇指南將以第一視角,鉅細靡遺地還原我們如何從最初的慌亂、到冷靜分析、再到制定反擊策略,最終不僅成功撲滅大火,更讓品牌聲譽較事件前更加穩固的完整過程。這不僅是一篇事後報告,更是一份價值萬金的「數位聲譽危機處理SOP」,希望能幫助所有可能面臨相同困境的企業。


第一章:風暴來襲 – 惡意負評攻擊的徵兆與初步診斷

我們的品牌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消費性產品領域中已耕耘數年,憑藉著優質的產品和真誠的客戶服務,在Google My Business(GMB)上累積了超過500則真實評論,平均評分穩定的保持在4.8星。訂單穩定,客戶信任度高,一切看似欣欣向榮。

第一階段:攻擊的開始

在某個週一早晨,社群客服人員首先發現異常:GMB頁面上突然出現了連續5則一星評論。這些評論的共同特點非常明顯:

  1. 內容空洞且泛泛: 評論內容多是「爛透了」、「絕對不要買」、「客服態度極差」等缺乏具體細節的指控。
  2. 匿名性高: 評論者的Google帳號幾乎都是新創建的,沒有頭像,沒有其他評論紀錄,個人資料一片空白。
  3. 集中爆發: 在短短2-3小時內,一星評論的數量增加到十幾則,明顯不符合正常的評論產生速率。
  4. 無購買憑證: 我們嘗試在後台以評論中提及的(模糊)資訊查詢訂單,完全找不到匹配的客戶記錄。

初步判斷與常見誤區

當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不是哪個我們沒服務好的客戶極端憤怒下的行為?」。這是第一個,也是最危險的誤區。我們立即檢查了最近的客訴記錄、物流問題,但一無所獲。

關鍵行動一:立即啟動監控與資料收集
我們沒有立即回覆或申訴這些評論(這很重要!)。而是先啟動了危機處理程序:

  • 截圖存證: 將每一則可疑評論的頁面完整截圖,包含評論者名稱、時間、內容。
  • 建立追踪表: 用Excel或Google Sheet建立表格,記錄下每則可疑評論的所有特徵點。
  • 擴大監控範圍: 立即檢查其他平台,如Facebook、Trustpilot、產品頁面等,是否出現類似攻擊。

果不其然,在接下來24小時內,同樣模式的評論開始出現在我們的Facebook粉絲專頁評分區和幾個第三方評論平台上。到此時,我們幾乎已經可以百分之百確定:這是一場協調性的、來自競爭對手的惡意負評攻擊(Bad Review Bombing)。

攻擊者的目的很明確:透過快速拉低我們的整體星等,影響潛在消費者的決策,直接打擊我們的轉化率與銷售額。他們在賭我們會手忙腳亂、反應遲鈍,最終讓這些假評論「沉澱」下來,成為永久性的傷害。


第二章:絕地反擊 – 四管齊下的危機處理SOP

確認這是一場惡意攻擊後,我們迅速從「驚訝」轉為「反擊」模式。我們的核心戰略是:冷靜、證據、程序、反制。以下是我們執行的四管齊下策略:

第一管:平台端 – 正式提出申訴,以證據說話

針對Google、Facebook等平台,盲目申訴的效果極差。必須有策略地進行。

  • Google My Business 申訴:
    1. 找出申訴路徑: 進入GMB後台,對每則惡意評論點擊「舉報不當內容」。
    2. 填寫申訴理由: 這是關鍵。不要只寫「這是假評論」。我們採用的模板是:「尊敬的Google團隊:我們有強烈證據表明,此則評論違反了Google的評論政策。該評論者(帳號名稱)是一個新創建的空白帳戶,沒有任何其他活動記錄,這在真實用戶中極爲罕見。此外,該評論內容缺乏任何具體細節(如訂單號、產品型號、問題描述),屬於泛泛的攻擊性言論。我們無法在我們的系統中找到與此評論相關的任何客戶記錄。我們相信這是一場協同的惡意攻擊行為,旨在操縱我們的評分。附上我們後台的分析截圖以供您參考。感謝您的處理。」
    3. 批量與持續申訴: 對於大量攻擊,耐心地對每一則進行申訴。並且如果第一批申訴成功被移除,後續出現的類似評論,再次申訴時的成功率會更高,因為這形成了一個模式證據。
  • Facebook 申訴:
    流程類似,透過粉絲專頁後台對評分進行舉報。強調評論的虛假性和攻擊性。

重要提示: 平台審核是曠日廢時的,且並非100%成功。因此絕不能只依賴這一條路。我們當時首批申訴了20則,最終約有12則在3-7天內被移除。

第二管:法律端 – 蒐集完整證據,準備法律行動

即使暫時不採取法律行動,嚴肅的取證過程本身就能產生威懾力,並且是後續所有行動的基礎。

  1. 公證: 我們聯繫了公證人,對所有惡意評論的頁面進行網頁公證。這將網頁狀態固化為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據,即使對方後來刪除也無法抵賴。這一步成本不高,但極其重要。
  2. 律師函: 我們委託律師事務所,撰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律師函。這封信並未發給某個特定的競爭對手(因為當時我們沒有直接證據指向A或B),而是:
    • 陳述事實: 清晰描述我們遭受了有組織的惡意評論攻擊。
    • 展示證據: 附上部分已公證的評論截圖。
    • 表明立場: 明確指出這種行為已涉嫌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顯失公平行為)及《刑法》妨害名譽、妨害信用等罪嫌。
    • 強烈警告: 要求立即停止所有不法行為,並保留請求民事損害賠償及提出刑事告訴的一切權利。

這封律師函我們並未公開,但它的存在讓我們在後續溝通中底氣十足。它也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我們不會忍氣吞聲,我們已經做好了法律層面的萬全準備。

第三管:客戶端 – 真誠、透明地溝通

在遭受攻擊時,沉默是最糟糕的回應。你的沉默會讓潛在客戶以為那些負評是真的。我們選擇主動出擊,但用一種極其聰明的方式。

  1. 回應真正的客戶負評: 我們投入更多人力,加倍認真地回覆每一個「真實」的負評(例如產品有小瑕疵、物流慢等)。我們的回覆公開、誠懇、提供解決方案。這讓所有瀏覽評論區的人看到:我們是一個積極負責、重視客戶反饋的品牌,我們會處理真正的問題。
  2. 「示範性」回應惡意評論: 對於幾則最典型的惡意評論,我們選擇了公開回覆。回覆內容不是爭辯,而是「示範何為專業客服」:「尊敬的用戶您好,感謝您的留言。我們非常重視每一個客戶的反饋。然而,經過我們詳細查詢,無法在系統中找到與您的描述相匹配的訂單記錄。為了能真正為您解決問題,誠摯地邀請您提供更多具體資訊(如訂單號、聯繫方式),我們的客服團隊將立刻專人為您處理。期待您的回覆,謝謝!」這種回覆達到了幾個目的:
    • 給潛在客戶看: 展示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意願和專業態度。
    • 給平台演算法看: 活躍的回覆互動有時能幫助觸發平台的審核機制。
    • 孤立攻擊者: 惡意攻擊者絕對不敢也不會提供任何具體資訊,這則回覆反而讓後來的瀏覽者能一眼看出這則評論的虛假性。
  3. 社群與電子報公告(可選): 如果攻擊規模非常大,可以考慮在官方社群或向會員發送一封「溫馨提示」,例如:「近期我們發現有不明來源的虛假評論攻擊,正在積極處理中。若您有任何真實問題,請隨時透過官方管道聯繫我們,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此舉能展現透明度,爭取鐵粉的支持。

第四管:SEO端 – 用內容淹沒負面資訊

這是一招「圍魏救趙」的長期策略。惡意評論通常出現在GMB和少數幾個平台。我們的目標是讓消費者在搜尋我們品牌名時,首先看到的不是這些負評,而是我們創造的大量優質內容。

  1. 啟動內容轟炸:
    • 官方部落格: 我們立即撰寫並發佈了數篇深度文章,主題圍繞「如何辨別真假線上評論」、「本品牌對產品品質的堅持」、「客戶服務流程大公開」等。這些文章的標題和內容都自然包含我們的品牌關鍵字。
    • 新聞稿發佈: 透過媒體發佈渠道(如PR Newswire、台灣的線上媒體),發佈關於我們獲得某項認證、參加某個展會、或推出某項公益計劃的「新聞」。新聞稿具有很高的權重,能快速排名在搜尋結果前列。
    • 積極拓展其他平台: 我們更加積極地在Youtube、Instagram、論壇(如Mobile01, Dcard)等平台發佈內容。目的只有一個:當消費者搜尋我們時,Google結果的前兩頁充滿我們可控的、正面的內容,從而將那幾則可惡的負評擠到後面去。

這四套組合拳下來,我們在72小時內穩住了陣腳。評論增長的速度明顯放緩,整體評分開始緩慢回升。


第三章:轉危為機 – 從防禦到進攻的聲譽建設

撲滅大火後,我們思考的不是如何回到從前,而是如何變得比從前更強大。惡意攻擊反而給了我們一個審視自身聲譽體系弱點的機會。

策略一:建立「評論護城河」

我們意識到,之所以容易被攻擊,是因為我們的評論總量(500則)雖然不錯,但還不足以「免疫」於一次幾十則的惡意攻擊。如果我們有5000則真實評論,20則一星評論對整體星等的影響將微乎其微。

我們啟動了系統化的「獲取合法好評」計劃:

  1. 優化索評流程: 不再被動等待客戶評論。我們設計了一個溫柔的索評系統:
    • 時機: 在確認客戶收到產品並使用一週後(體驗後)。
    • 管道: 透過CRM系統發送自動化郵件+簡訊。
    • 內容: 誠摯感謝購買,詢問產品使用體驗,並「附上直接通往Google評論頁面的連結」(降低客戶留下的難度)。
    • 禁忌: 絕不用贈品、折扣換取「好評」,只換取「真實評論」。這符合平台政策,且得來的評論更可信、更持久。
  2. 多元化評論平台: 不再只依賴Google。我們引導客戶到我們的Facebook評分區、第三方可信評測網站等地方留下反饋。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

策略二:將「透明」打造成品牌核心

我們做了一件大膽的事:在官方網站設立了一個「客戶聲音」專區。這個專區直接嵌入了我們的GMB評論(透過API),誠實地展示所有好評與負評

  • 我們對每一則負評都在網站上給予公開回覆。
  • 我們每季度還會發佈一篇「客戶反饋報告」,總結上一季度客戶提到的主要問題(如包裝易損、色差等)以及我們具體做了哪些改進。

這種極致的透明化,將「負評」從一個攻擊武器,轉變為了我們「持續進步、值得信賴」的證明。消費者是非常聰明的,他們能分辨一個敢於展示負評並積極改進的品牌,和一個只有完美假評的品牌,哪個更可信。

策略三:監測與預警系統化

我們投資了線上聲譽監測工具(如Brandwatch、Mention,或台灣的QSearch等),設定關鍵字警報。只要網路上出現我們品牌名稱的討論,特別是大量集中的負面關鍵字,系統會立即發送郵件和簡訊警報給負責人,讓我們能在黃金時間內反應,不再後知後覺。


第四章:常見問題FAQ(給心急如焚的你)

Q1: 可以直接公開指責是某某競爭對手幹的嗎?
絕對不要! 除非你有司法單位調查後的確鑿證據(例如IP紀錄、對方內部員工爆料等)。否則你的公開指責可能反而構成對對方的誹謗,讓自己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法律立場完全逆轉。一切行動應以「我們遭受了匿名惡意攻擊」為前提,而非指名道姓。

Q2: 有沒有辦法快速刪除Google惡意評論?
沒有保證快速的官方方法。付錢給所謂的「聲譽管理公司」聲稱能快速刪評的,九成是騙局,他們用的可能是違反平台政策的手段,會導致你的GMB頁面受到更嚴厲的處罰。唯一正規且可靠的方法就是本文提到的:按部就班地透過官方管道申訴,並輔以其他策略。

Q3: 如果平台一直不處理我的申訴怎麼辦?
保持耐心,持續申訴。同時,將你的重心放在「產生更多真實好評」和「用SEO內容淹沒負面資訊」上。這是長期來說最可靠、最治本的方法。

Q4: 應該要檢舉競爭對手的5星好評嗎?
如果你發現競爭對手有明顯的假5星好評(例如同樣是空白帳戶、內容空洞),當然可以檢舉。但請將你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保護自己上,而非攻擊他人。專注於建設自己的護城河,比整天想著挖別人的牆角要來得有效且長久。


結論:惡意攻擊是試金石,更是品牌升級的契機

回顧這場戰役,從最初的驚慌到最終的勝利,我們學到的最寶貴一課是:在數位世界,你的聲譽不能只建立在平台算法之上,而必須建立在與客戶真實、深厚的信任關係之上。

惡意負評攻擊就像一場壓力測試,它暴露了我們在聲譽管理上的短處:過度依賴單一平台、缺乏預警機制、真實評論的「庫存」不足。但也正是這場危機,迫使我們建立起更系統化、更透明、更堅韌的聲譽體系。

現在,我們的品牌擁有超過數千則真實評論,整體評分穩定。更重要的是,我們擁有一套完整的預警和反應機制,以及一個將「透明」與「誠信」融入骨血的品牌形象。

如果你正在經歷同樣的噩夢,請記住:不要恐慌。深呼吸,按照這份指南的步驟,冷靜、有條理地行動。收集證據、走官方程序、真誠溝通、並用優質內容強化你的品牌陣地。這不僅是一場防衛戰,更是一個讓你的品牌變得更強大、更值得信賴的絕佳機會。

最終,贏得戰爭的,不是最會攻擊的人,而是最能獲得消費者信任的人。

Author

admin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