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來,我們致力於解決企業、品牌和個人在網路上的危機公關與聲譽管理等問題。CRG 是一家以結果為導向的技術與法律機構,致力於刪除網路各種負面內容,如負面新聞刪除、論壇文章刪除、討論區惡意中傷檢舉、社群媒體內容舉報、Google 搜尋結果移除及其他搜尋引擎內容移除等,除此之外我們還提供緊急服務(立即危機處理,下架新聞,移除內容,刪除負評),從創建和提升聲譽到修復和維護聲譽,現在就立即聯繫我們專家以為您服務。

形象牆

聯絡方式

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法國等20+國家

op@crgbj.com

+852-54843349

法院紀錄刪除

對求職、貸款的影響:人資和銀行真的會去查判決書嗎?

對求職、貸款的影響:人資和銀行真的會去查判決書嗎?—— 一份徹底顛覆你想法的真相調查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一些波折。或許是年輕氣盛時的一時衝動,或許是商業合作中的糾紛,又或許是無心之過,導致法院的一紙判決書成為個人歷史的一部分。當事情過去,你努力回歸正常生活,準備開啟新的事業篇章或申請貸款實現人生目標時,一個深藏心底的疑問總會浮現:「這份判決書,會不會被發現?它到底會對我造成多大的影響?」

這個問題的答案,遠比一個簡單的「會」或「不會」要複雜得多。它涉及法律規範、企業風險管理、金融科技發展,以及社會誠信體系的演變。本文將為您進行一次最全面、最深入的剖析,徹底揭開人資部門與銀行貸款審核背後的神秘面紗。

第一部分:破除迷思——「不會被查到」的僥倖心理是最大的風險

在開始深入探討之前,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最核心的認知:在當今的數位時代,資訊的透明化與可取得性已遠超一般人想像。抱著「年代久遠」、「案件類型冷門」、「非重大犯罪」就不會被發現的想法,無異於將自己的前途建立在脆弱的沙灘上。

1.1 判決書的公開化與網路化
自司法改革推動「判決書公開」原則以來,除涉及少年事件、家事案件、國家機密等依法不得公開者外,絕大多數的刑事、民事、行政訴訟判決書,都會被上傳至「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這個系統是對公眾開放的。意味著任何人,只要具備基本網路搜尋能力,都有可能查詢到相關紀錄。這並非專屬於政府或特定機構的權力。

1.2 搜尋引擎的強大威力
更關鍵的是,這些公開的判決書內容,極有可能被Google、Bing等大型搜尋引擎索引。這代表什麼?代表未來的人資主管或銀行授信人員,甚至不需要登入司法院的專業系統,他們只需要在Google輸入你的「姓名 + 關鍵字(如:公司名、案件類型)」,搜尋結果就可能直接顯示與你相關的判決書摘要或連結。這種便利性,使得「主動調查」的門檻大幅降低。

第二部分:求職戰場上的隱形篩選器——人資部門的調查實務

人資究竟會不會查?答案是:「因公司而異,因職位而異,但調查的趨勢正在明顯增加。」

2.1 哪些公司「極高機率」會調查?

  • 大型企業、上市公司、跨國集團: 這些公司有完善的合規(Compliance)部門和風險控管機制。為了維護公司聲譽、保護營業秘密、確保高階管理層的誠信,對關鍵職位的背景調查(Background Check)是標準流程。
  • 金融業(銀行、證券、保險、金控): 這是受到高度監管的產業。根據《銀行法》、《證券交易法》等相關規定,對於董事、監察人、經理人乃至於一般業務人員,都有嚴格的資格要求與道德標準。有詐欺、背信、偽造文書等與財務、誠信相關的前科,幾乎是從業的絕對障礙。人資不僅「會查」,而且是「必須查」。
  • 科技業(尤其是涉及核心技術的研發人員): 為了防範商業間諜、智慧財產權糾紛,對於有洩密、竊盜、背信等相關紀錄的求職者,公司會極度謹慎。
  • 公務機關、教育單位、醫療體系: 這些單位對人員的品德操守有極高要求,通常會要求求職者主動提供「警察刑事紀錄證明」(良民證)。良民證雖然只記載「經判決確定」的「刑事案件」紀錄,且並非所有案件都會顯示(如緩刑期滿、罰金易服勞役執行完畢等特定情況可能不記載),但它是一個官方的、標準化的初步過濾工具。

2.2 人資如何進行調查?調查的深度與廣度?
人資的調查並非單一方法,而是一個組合拳:

  • 方法一:要求提供良民證(最常見的初步篩選)
    • 優點(對公司): 快速、官方、具有公信力。
    • 缺點(對公司): 如上所述,覆蓋範圍有限,無法看到民事案件(如債務糾紛、破產宣告)或已受緩刑、易科罰金等未被記載的刑事紀錄。
    • 對你的影響: 如果您的案件恰好是良民證不會顯示的類型,這一關可能可以通過。但這不代表安全過關。
  • 方法二:自行上網搜尋(成本最低、最普遍)
    • 人資或面試主管很可能在面試前或決定錄取後,直接在搜尋引擎輸入你的姓名。他們不僅會看判決書,還會看你的社群媒體(Facebook、LinkedIn)、新聞報導等,進行全面的「數位足跡」檢查。
    • 關鍵問題:姓名重名。 這是許多人的疑問。的確,台灣同名同姓者眾多。但人資並非傻瓜,他們會交叉比對:
      • 年齡與判決時間點: 判決書上會有當事人的出生年月日。他們會比對是否與你的履歷相符。
      • 身份證字號(部分遮蔽): 雖然公開的判決書會將身份證字號部分遮蔽,但仍會顯示部分資訊可供參考。
      • 案件事實與經歷: 判決書中會描述案件背景。例如,如果判決書提到當事人曾是某公司的經理,而你的履歷上正好有這段經歷,那幾乎就可以確定是你。
    • 因此,寄望於姓名重名來逃避調查,風險極高。
  • 方法三:委託第三方徵信公司(最專業、最徹底)
    • 對於高階主管(如CEO、CFO、法務長)或極度敏感的職位,企業可能會花費數千至數萬元新台幣,聘請專業的徵信社或背景調查公司進行深度調查。
    • 這些專業機構擁有更豐富的資料庫來源和調查技巧,他們不僅會查判決書,還可能進行訪談(如前公司同事、業界口碑調查),幾乎能將求職者的過去翻個底朝天。

2.3 不同類型的判決書,影響力天差地別
並非所有判決書都會對求職產生毀滅性影響。人資會根據「職務相關性」進行評估。

  • 刑事紀錄:
    • 「誠信」相關犯罪(致命傷): 詐欺、背信、侵占、偽造文書、貪污、內線交易。這類紀錄對於幾乎所有職位,尤其是管理職、財務職、業務職,都是致命的。公司很難將資產或客戶託付給有誠信疑慮的人。
    • 「暴力」相關犯罪(影響公眾接觸): 傷害、恐嚇、公共危險(如酒駕)。這類紀錄對於需要面對客戶、公共關係的職位(如公關、銷售、客服)影響很大。酒駕雖然普遍,但越來越多企業將其視為「缺乏責任感」的指標。
    • 「過失」或「非嚴重」犯罪(有討論空間): 過失傷害、竊盜(若屬輕微且年代久遠)。影響相對較小,人資可能會給你解釋的機會,重點在於你如何從錯誤中學習與成長。
  • 民事紀錄:
    • 債務糾紛、票據拒往(跳票)紀錄: 這對求職的殺傷力被嚴重低估。特別是申請財務、會計、高階管理職時,大量的債務訴訟紀錄或曾經是銀行拒絕往來戶,會讓人嚴重懷疑你的財務管理能力與穩定性,甚至擔心你有經濟壓力而做出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
    • 破產宣告: 代表個人財務管理出現重大問題,對求職非常不利。
    • 勞資糾紛: 如果你有多次控告前雇主的勞資訴訟紀錄,新公司的人資可能會擔心你是一位「麻煩製造者」,從而影響錄取意願。

2.4 面試時,我該主動坦白嗎?
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抉擇。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有以下策略可參考:

  • 基本原則:誠實是最好的策略,但「如何說明」是關鍵。
  • 如果判決書極有可能被查到: 與其被人資查出來後被動解釋,不如主動、有技巧地說明。重點不在於「事件本身」,而在於「你從中學到了什麼」以及「你如何確保不再犯」。
  • 準備一個簡潔、真誠的「說法」: 避免找藉口或指責他人。承認錯誤,強調這是一個寶貴的教訓,讓你變得更成熟、更負責任,並將這份經驗轉化為工作中的謹慎與誠信。
  • 如果案件輕微或年代久遠,且與應徵職務無關: 可以不主動提及,但必須做好被問到時能夠坦然回應的準備。最糟的情況是被動說謊,一旦被揭穿,將立即失去所有信任。

第三部分:貸款成敗的關鍵密碼——銀行授信審核的邏輯

銀行的核心業務是管理風險。他們借出去的每一分錢,都必須評估回收的可能性。因此,銀行對於借款人的「信用」與「還款意願」的審查,遠比人資對員工的調查更為系統化、數據化。

3.1 銀行主要看什麼?聯徵中心報告是核心
在台灣,銀行審核貸款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關卡,是向「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簡稱聯徵中心)調閱你的「個人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是你在金融世界的「成績單」,內容包括:

  • 有無退票、拒絕往來紀錄。
  • 負債總額(如信用卡循環、信貸、房貸餘額)。
  • 繳款紀錄(有無遲繳、欠繳)。
  • 近期聯徵查詢次數(頻繁查詢代表你非常缺錢,是負面指標)。

請注意:聯徵中心報告「不直接」顯示法院的判決書內容。 它主要記錄你與金融機構的往來紀錄。

3.2 那銀行為什麼還可能去查判決書?
因為聯徵報告有其侷限性。它無法反映「非金融機構」的債務糾紛,也無法即時反映正在進行中的訴訟。銀行查判決書,通常是為了「補強」風險評估,尤其是在以下情況:

  • 申請大額貸款時: 如房屋貸款、企業巨額融資。對於金額龐大的貸款,銀行會進行更深入的「徵信調查」。查詢判決書是標準程序之一,目的是了解申請人有無潛在的、聯徵報告上看不到的財務風險。
  • 申請人是企業主或自營業主時: 銀行為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僅會查公司本身的判決書(如勞資糾紛、商業合約糾紛),也會查負責人(即申請人)個人的判決書。負責人有大量的民事債務訴訟,代表其周轉困難,個人財務可能拖累企業。
  • 聯徵報告已有異常跡象時: 如果聯徵報告顯示申請人有過多負債、近期查詢次數頻繁,銀行會啟動更嚴格的審核,查判決書就是為了確認是否有更多未爆彈。

3.3 哪些判決書對貸款申請影響最大?

  • 民事判決:債務糾紛、破產紀錄(影響極大)
    • 這直接證明你有「未能清償債務」的歷史。銀行會認為你的還款能力或還款意願有問題,輕則提高利率、降低成數,重則直接拒絕。
  • 刑事判決:詐欺、背信、偽造文書等(影響極大)
    • 這類紀錄直接衝擊你的「誠信」形象。銀行絕對不願意借款給一個有詐欺前科的人,因為這代表連最基本的「還款意願」都值得懷疑。
  • 刑事判決:酒駕公共危險(可能影響)
    • 雖然酒駕與還款能力無直接關係,但銀行可能會將其解讀為「個人行為不謹慎、缺乏責任感」,從而影響對你整體還款穩定性的評估。特別是對於需要評估道德風險的貸款(如保險、高額信貸),可能成為負面因素。

3.4 銀行如何查詢?技術更先進、效率更高
與人資部門類似,銀行也可以透過司法院系統或搜尋引擎查詢。此外,許多銀行已經導入「自動化風險評分系統」。這些系統可能內建了與外部資料庫的串接功能,能夠在短時間內自動爬梳公開資訊(包括判決書),並生成一份風險評分報告給授信人員參考。換言之,調查可能在你不知不覺中,由電腦在幾秒鐘內完成。

第四部分:案例深度分析——不同情境下的真實影響

為了讓您更有體感,我們模擬幾個常見情境進行分析:

  • 案例一:小陳,28歲,應徵科技公司軟體工程師
    • 背景: 5年前因與人鬥毆,被判處傷害罪,緩刑2年,已執行完畢。
    • 求職分析: 良民證可能不會顯示此紀錄。人資是否會上網查,取決於公司政策。即使查到了,由於是單一事件、屬年輕時衝動,且與軟體開發工作的關聯性低,影響可能不大。面試時若被問及,誠實說明並強調已學會控制情緒,有機會過關。
    • 貸款分析: 申請一般信貸或房貸,銀行主要看聯徵報告。只要收入穩定、信用良好,此刑事紀錄幾乎不會影響貸款結果。
  • 案例二:林經理,45歲,應徵上市公司財務長
    • 背景: 10年前任職於另一家公司時,因業務過失導致公司損失,雖無刑事犯罪,但被公司提起民事訴訟求償,最後法院判決需負部分賠償責任。
    • 求職分析: 這是「高風險」情境。上市公司對財務長的誠信和專業判斷要求極高。人資「必定」會進行深度背景調查。這筆民事賠償判決極易被查獲,並會引發嚴重疑慮:他的專業能力是否可靠?他是否會再次犯錯?錄取機會渺茫。
    • 貸款分析: 申請貸款時,這筆民事判決會被銀行視為重大財務瑕疵,代表曾有管理不當導致賠償的紀錄。即使聯徵報告漂亮,銀行也可能要求提供更多說明,並可能提高利率或降低貸款額度。
  • 案例三:張老闆,50歲,經營中小企業,需申請企業週轉金
    • 背景: 公司曾有數筆與供應商的貨款糾紛訴訟紀錄,個人則有因票據問題的拒絕往來紀錄(已清償註記)。
    • 求職分析: 身為老闆,不求職,但判決書影響其商業信譽。
    • 貸款分析: 極度不利。 銀行審核企業貸款,一定會查公司及負責人的判決書。大量的商業訴訟和票據不良紀錄,是銀行授信的大忌。這直接描繪出一個經營不穩定、財務週轉困難、信用不佳的企業形象。獲得貸款的難度非常高,除非提供足額的擔保品。

第五部分:法律上的救濟途徑——「前科」與「案底」可以消失嗎?

瞭解影響後,最重要的問題是:有辦法補救嗎?答案是:有的,但條件嚴苛。

  • 良民證的「不記載」: 如前所述,受緩刑宣告、罰金易服勞役執行完畢等,在良民證上可能不會記載。這是一種法律給予輕微犯罪者自新的機會。
  • 「刑罰」執行完畢 vs. 「前科」消除: 台灣法律並無「前科消除」的概念,只有「刑罰執行完畢」。你的犯罪紀錄會永久保存在司法機關的檔案中。所謂的「前科消除」通常指的是良民證的不記載。
  • 更生程序與破產宣告: 對於債務問題,可以透過《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聲請更生或清算,在履行完法院認可的償債方案後,有機會獲得重生,擺脫債務糾紛的判決陰霾。但相關紀錄仍會存在。

最重要的救濟制度:「少年事件處理法」與「赦免法」

  • 少年事件: 對於未滿18歲時所犯之罪,受保護管束或刑罰執行完畢後,適用《少年事件處理法》,相關紀錄會被封存,非有法律特別規定,不得提供閱覽。這是最接近「前科消除」的制度。
  • 總統赦免: 依據《赦免法》,總統擁有特赦權。經特赦者,視為其刑之宣告無效。這是非常特殊且罕見的情況。

第六部分:結論與最終建議——與過去和解,為未來佈局

經過深入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

  1. 人資和銀行「真的會」去查判決書嗎? 是的,可能性非常高,且隨著科技進步,只會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容易。 尤其是對於高階、高敏感、高金額的情境,調查是標準作業程序。
  2. 影響的關鍵在於「關聯性」: 判決書的內容與你申請的職位、貸款的性質之間的關聯性,決定了影響的程度。誠信與財務相關的判決,殺傷力最大。
  3. 數位足跡難以抹滅: 與其幻想紀錄不被發現,不如正視它的存在,並思考如何管理它帶來的風險。

給您的最終行動建議:

  • 第一步:知己知彼,主動查詢自己。 在求職或申請重要貸款前,請先自己上「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用本名查詢一次。了解公開的判決書上到底記載了什麼,才能做好準備。
  • 第二步:評估關聯性,擬定策略。 冷靜分析你的判決書內容與目標的關聯性。判斷是需要主動說明,還是準備好被動回應。
  • 第三步:塑造新的「數位形象」。 判決書是過去的紀錄,你無法改變。但你可以從現在開始,積極經營你的專業形象,例如建立一份內容紮實的LinkedIn個人檔案、參與公益活動、持續進修取得專業證照。當你的正面形象足夠強大時,過去的單一負面紀錄所佔的權重就會相對降低。
  • 第四步:真誠面對,專注未來。 如果判決書的內容確實嚴重,且無法逃避,那麼真誠的態度是唯一的解方。與其遮遮掩掩,不如將這段經歷轉化為個人成長的證明,展現你面對錯誤、負責到底的勇氣與擔當。

過去的司法紀錄無疑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障礙,但它不一定是終點。透過充分的理解、審慎的評估與真誠的態度,你依然有機會突破重圍,為自己開創光明的未來。希望這份極盡詳細的說明,能為您提供最實質的幫助。

Author

admin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