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出符合「關注度」指引的維基百科條目?

如何寫出符合「關注度」指引的維基百科條目:一次徹底的解析與實踐
維基百科,作為人類史上最大的協作百科全書,其核心價值在於提供「可靠」與「可查證」的資訊。然而,網際網路上的資訊浩瀚如海,並非所有事物都適合收錄於百科全書中。為了篩選出值得收錄的主題,維基百科社群制定了一套名為「關注度」的指引。這不僅是新手編輯最容易觸碰的紅線,也是資深編輯時常需要反覆思辨的準則。理解並掌握「關注度」,是成功在維基百科上留下有價值條目的第一道,也是最關鍵的一道門檻。
「關注度」的根本理念:為何存在?
在深入技術細節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關注度」背後的哲學。維基百科不是資訊的垃圾場,也不是任何個人、公司或組織的宣傳平台。它旨在記錄人類知識中具有一定「顯著性」或「重要性」的部分。
- 品質過濾器: 如果任何事物都能被收錄,維基百科將被無數關於地方小店、個人部落格、高中社團、默默無聞的音樂團體等條目淹沒,導致內容品質下降,讀者難以找到真正有價值的資訊。
- 中立性堡壘: 關注度要求依賴於「獨立於主題本身」的第三方可靠來源。這有效地防止了條目成為自吹自擂、廣告宣傳或個人恩怨的戰場。一個主題必須重要到足以讓外界願意花費資源去討論、分析、報導它。
- 可持續性的基石: 維基百科由志工維護。如果每個人都能隨意創建未被充分報導的主題的條目,維護和清理的工作量將變得不可承受。關注度指引幫助編輯們聚焦於有足夠資料可供撰寫的條目,確保內容的深度與準確性。
簡單來說,關注度不是「知名度」或「品質」,而是「被獨立、可靠文獻記載的程度」。一個主題可能在你我的小圈子裡非常有名,但若沒有在更廣闊的公共領域留下可靠的文獻紀錄,它在維基百科的語境下就是「不具關注度」。
核心指引:通用關注度指引(GNG)
通用關注度指引是判斷絕大多數主題的黃金標準。其核心定義是:
「一個主題如果得到了可靠來源的有效介紹,並且這些來源獨立於主題本身,那麼我們通常可以認定這個主題符合關注度標準。」
讓我們逐字拆解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內涵豐富的句子:
1. 可靠來源
這是整個架構的基礎。來源的可靠性決定了條目能否立足。
- 何謂「可靠」?
- 主流新聞媒體: 例如《紐約時報》、《BBC》、《衛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美聯社、路透社等經過專業編輯和事實核查流程的出版物。
- 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 在特定領域內,經過專家審核的學術論文是最高標準的可靠來源。
- 聲譽良好的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由大學出版社或知名商業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 政府官方報告與檔案: 來自政府機構的正式文件、聽證會記錄、統計數據等。
- 專業雜誌與行業出版物: 在特定領域內具有權威性的刊物,例如《自然》、《科學》、《柳葉刀》(科學與醫學)、《綜藝》、《好萊塢報導》(娛樂產業)等。
- 何謂「不可靠」或需謹慎對待?
- 社群媒體: Facebook、Twitter(現為X)、Instagram、微博等。這些是個人觀點的平台,未經事實核查。
- 個人部落格、個人網站: 無論內容多麼詳盡,它們本質上是第一手來源或個人發表,缺乏獨立監督。
- 新聞稿與宣傳材料: 來自公司官網的「新聞中心」、公關稿、宣傳手冊。這些是主題「自己說自己」,不具有獨立性。
- 內容農場: 以大量生產、低品質、旨在獲取點擊率為目的的網站,通常缺乏專業編輯流程。
- 論壇與問答網站: 如Reddit、Quora、知乎(需具體分析)、巴哈姆特等。
- 維基百科自身或其他維基媒體項目: 不能自我參照。
- 大多數用戶生成內容的網站: 如Fandom、About.com(現為Dotdash Meredith的一部分,需具體分析)等。
判斷來源可靠性沒有絕對的公式,需要根據具體情境、主題領域和來源本身的聲譽進行綜合評估。
2. 有效介紹
這是關鍵的質性標準。來源不能僅僅是「提到」名字,必須對主題進行有意義的「介紹」。
- 「有效介紹」的樣貌:
- 提供具體的、實質性的資訊: 不僅是提到「某公司推出了新產品」,而是介紹了該公司的創辦歷程、商業模式、在行業內的影響力。
- 進行分析、評論或專題報導: 例如一篇樂評深入分析了某張專輯的音樂性和文化意義;一篇商業報導分析了某初創企业的市場策略和競爭優勢。
- 專文、專欄或長篇特寫: 這通常是有效介紹的強力證據。
- 在學術文獻中作為研究對象: 被學術論文引用、分析或討論。
- 「非有效介紹」的樣貌:
- 純粹的提及或列表: 出現在「十大潛力新星」名單中但沒有任何進一步說明的;出現在電話簿、資料庫、比賽參賽者名單、賓客名單中。
- 簡短的公告: 例如僅宣布某人生子、結婚、去世,而未對其生平事業有任何回顧。
- 廣告: 付費刊登的廣告內容。
- 轉載的新聞稿: 媒體未經改寫直接刊登的公關稿。
- 原創研究: 來源本身進行了原創的推論或總結,而非報導既存的事實或觀點。
簡單的判準是:如果僅依靠這個來源,我能否寫出一個有意義、有內容、非瑣碎的維基百科條目?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它很可能不是有效介紹。
3. 獨立於主題本身
這是確保「第三方」觀點的防線。來源必須與主題沒有利益衝突。
- 明顯非獨立來源:
- 主題自己經營的網站、社群媒體、出版品。
- 主題付費請人寫的報導或內容(付費新聞)。
- 主題的雇員、直系親屬、親密好友或商業夥伴所發表的言論。
- 灰色地帶:
- 對主題的專訪: 這需要小心處理。如果專訪內容僅是主題的自述,而記者沒有加入任何背景調查或第三方觀點,那麼其獨立性會受到質疑。但如果記者在專訪中提出了尖銳問題,或將專訪內容與獨立事實相結合,則可能具備一定價值。
- 地方媒體對本地企業的報導: 地方媒體可能對本地企業持較為友善的態度。判斷的關鍵在於報導的深度和性質。是一篇深度的特寫,還是一篇類似廣告的宣傳文章?
4. 多個來源
GNG中使用了「來源」的複數形式。這意味著什麼?
- 單一來源的風險: 即使有一個來源進行了深度、獨立、可靠的「有效介紹」,但若只有這一個來源,條目會非常脆弱。一旦該來源被發現有問題,或條目內容需要擴展,將無其他資料可依。此外,單一來源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的報導,不足以證明主題具有持續的關注度。
- 「多個」的定義: 通常認為至少需要兩個獨立於主題之外的可靠來源,且都對主題進行了有效介紹。這是一個不成文但廣受接受的最低標準。越多來源,條目的關注度基礎就越穩固,內容也越容易豐富。
- 來源的多樣性: 理想情況下,來源應來自不同的出版機構、不同的時間點。例如,一個音樂團體如果只有一篇來自《滾石》雜誌的報導,再加上一篇來自當地報紙的演出評論,這樣的多樣性組合會比兩篇來自同一家地方報紙的報導更具說服力。
特殊主題的關注度指引
除了GNG,維基百科還為特定類別的主題制定了更具體的關注度指引。這些指引是GNG的補充和具體化,而非取代。
1. 人物(人物關注度,BIO)
這是爭議最多的領域之一。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擁有獨立條目,標準非常嚴格。
- 核心要求: 此人必須在其專業領域內取得了「顯著成就」,並且這種成就有可靠第三方來源的詳細記載。
- 何謂「顯著成就」?
- 學術界: 在知名大學擔任終身教職、獲得重大學術獎項、發表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
- 藝術與娛樂: 創作了廣受認可的重要作品(如導演了在主要影展獲獎的電影、發行了銷量極高或獲重要獎項的專輯)、在具有全國性或國際性影響力的影視劇中擔任主要角色。
- 體育: 在國家級或國際級賽事中參賽的運動員、打破了重要紀錄的運動員。
- 商業: 是財富500強等級公司的執行長或創辦人,其商業決策對行業產生了廣泛影響。
- 政治與公共事務: 擔任重要公職(如國家級部長、國會議員、重要城市市長)、發起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社會運動。
- 常見的誤區與不符合BIO的情況:
- 「因為我很有名」: 在社群媒體上有大量粉絲,但若沒有主流可靠媒體對其「成就」(而非僅僅是其網路影響力)進行深度報導,則不符合。
- 地方性名人: 一位深受愛戴的中學老師、一位成功的本地商人,除非其事蹟被提升到地區或國家層面進行報導,否則通常不符合。
- 「原創研究」式論證: 「我計算過他的YouTube影片總觀看次數超過一億,所以他很著名。」這屬於維基百科禁止的原創研究。必須有可靠來源「指出」他的影響力。
- 自我宣傳的來源: 個人網站、個人簡歷、領英檔案等,一律不具效力。
2. 組織與公司(組織和公司關注度)
判斷一間公司、非營利組織、團體是否具備關注度。
- 核心要求: 同樣是獨立可靠來源的有效介紹。證明該組織在其所屬行業或領域中具有「顯著性」。
- 強力證據:
- 出現在主要行業出版物的專題報導中,討論其商業模式、市場地位或影響力。
- 其產品、服務或爭議事件被主流媒體廣泛報導。
- 在多本關於該行業的書籍中被提及和分析。
- 獲得國家級或國際級的重大獎項。
- 是該行業的市場領導者或開創者(需有來源證明)。
- 弱證據或無效證據:
- 僅在資料庫或目錄中列出。
- 地方媒體對其開幕的簡單報導。
- 來自公司自身的新聞稿。
- 與知名客戶有合作(除非合作本身是重大新聞)。
3. 書籍、音樂、影視等作品(作品關注度)
判斷一部小說、一張音樂專輯、一部電影是否值得擁有獨立條目。
- 核心要求: 該作品必須受到獨立於作者的顯著關注,例如廣泛的評論、學術分析、或在文化上的影響力。
- 強力證據:
- 在多家主流媒體(如《紐約時書評》、《衛報》、《滾石》、《綜藝》)獲得評論。
- 獲得重要獎項或提名(如奧斯卡、葛萊美、布克獎)。
- 銷量極高,成為現象級作品(如《哈利波特》),並有大量媒體報導此現象。
- 成為學術論文或書籍的分析主題。
- 弱證據或無效證據:
- 僅在作者或出版商的網站上被推廣。
- 僅在Amazon上有讀者評論。
- 僅在少數個人部落格上被討論。
4. 事件(事件關注度)
判斷一個事件(如會議、比賽、自然災害)是否具備關注度。
- 核心要求: 事件必須具有「顯著影響」或受到「廣泛報導」。
- 強力證據:
- 全國性或國際性主流媒體對事件的持續報導。
- 事件導致了政策改變、重大調查或社會運動。
- 事件有大量參與者或受害者,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 是定期舉辦的、在該領域內具有權威性的大型活動(如世界經濟論壇年會、E3遊戲展)。
- 弱證據或無效證據:
- 僅在地方新聞中報導的小型火災或車禍。
- 學校或公司內部舉辦的活動。
- 未受廣泛報導的線上活動。
實戰流程:從零到一創建符合關注度的條目
理論闡述完畢,現在進入實戰環節。以下是創建一個能經得起考驗的條目的完整步驟。
第一步:主題選擇與初步評估
- 內在動機檢查: 你為什麼想寫這個條目?是因為它真正重要,還是因為你與主題有關聯(你是粉絲、員工、親友)?如果你與主題有關聯,請極度謹慎,最好考慮放棄,或確保你能以最高標準的中立性和對指引的遵守來操作。
- 常識判斷: 在搜尋資料前,先問自己:一個不認識此主題的理性外人,會認為它值得收錄在百科全書嗎?它在所屬領域是前1%的存在嗎?
- 預先搜索: 在Google、新聞搜尋、學術資料庫中,用主題名稱進行搜索。留意搜索結果的來源。如果第一頁出現的都是主題自身的網站、社群媒體和內容農場,那前景就不樂觀。
第二步:深度來源調查與收集
這是整個過程中最耗時、最核心的部分。
- 使用進階搜索技巧:
- Google新聞搜索: 使用
site:news.google.com "主題名稱"或直接使用Google新聞標籤。 - 排除特定網站: 使用減號,例如
"主題名稱" -site:twitter.com -site:facebook.com -site:instagram.com來過濾社群媒體。 - 搜尋特定可靠來源: 使用
site:nytimes.com "主題名稱"或site:bbc.co.uk "主題名稱"。 - 學術搜尋: 使用Google Scholar、JSTOR等尋找學術論文。
- Google新聞搜索: 使用
- 評估每一個來源: 對每一個潛在來源,進行我們前面提到的「可靠性」、「有效性」、「獨立性」三方面的嚴格審查。
- 這家媒體的聲譽如何? 是主流媒體還是內容農場?
- 這篇文章的性質是什麼? 是深度報導、專訪、評論,還是簡訊、轉載新聞稿、廣告?
- 作者是誰? 是該媒體的正式記者,還是特約供稿人?文章是否有明確的署名?
- 內容深度如何? 提供了多少背景資訊、數據和分析?還是僅僅浮光掠影地提及?
- 整理與歸檔: 將符合條件的來源鏈接、書目資訊妥善保存。強烈建議使用維基百科的「引用」功能,在草稿中直接加入這些來源。
第三步:撰寫條目草稿
維基百科強烈建議新用戶或創建可能存在關注度爭議的條目時,先在「草稿空間」進行。
- 前往草稿頁面: 在維基百科搜尋「Draft:你的條目名稱」,然後點擊創建。
- 撰寫內容:
- 開篇引言: 清晰定義主題是誰/是什麼,並簡要說明其顯著性。最好在引言中就直接引用一個強而有力的來源來支撐其關注度。
- 結構化內容: 使用章節標題,如「歷史」、「生涯」、「作品」、「爭議」等,讓條目清晰易讀。
- 句句有來源: 確保條目中的主要陳述,特別是關於其成就、影響力、重要事件的描述,都有來自可靠來源的內文引用。例如:
「該樂隊的首張專輯被《滾石》雜誌評為『年度最佳搖滾專輯』。」[1] - 中立的觀點: 避免宣傳口吻、誇張的形容詞(如「革命性的」、「最好的」)。只陳述事實,並平衡地呈現各方觀點(如果存在爭議)。
- 撰寫編輯摘要: 在提交草稿時,在編輯摘要中簡要說明你認為條目符合關注度的理由,例如:「本條目基於《紐約時報》、《BBC》和《連線》雜誌的專題報導,符合通用關注度指引。」
第四步:應對審查與存廢討論
即使你提交了條目,它仍可能被其他編輯質疑,甚至被提報至「條目存廢討論」。
- 保持冷靜與合作: 如果被質疑,不要視為人身攻擊。這是一個正常的社群協作流程。
- 提供具體證據: 在存廢討論頁面,冷靜、理性地列出你找到的最佳來源,並簡要說明每個來源如何符合GNG(例如:「來源A是《經濟學人》的深度商業分析,提供了有效介紹;來源B是《衛報》的專題報導,獨立於該公司……」)。
- 避免邏輯謬誤:
- 不要說「它在我們這裡很有名」。
- 不要說「我花了很多時間寫這個條目」。
- 不要攻擊質疑你的編輯。
- 專注於來源本身的质量。
- 接受結果: 如果社群經過討論後,認為來源確實不足以支撐關注度,條目會被刪除。這不是失敗,而是一次學習經驗。你可以保留你的研究,待未來主題獲得更廣泛報導後再嘗試。
進階策略與SEO思維
雖然維基百科本身不為搜尋引擎最佳化而寫,但撰寫高質量、符合關注度的條目,自然會在搜尋結果中獲得良好的排名。以下是讓你的條目更具權威性、更易被接納的策略,這本身也是一種「對維基百科內部搜尋引擎的優化」。
- 建立完整的引用生態: 不要只滿足於兩三個來源。盡可能多地提供高質量引用。這就像一個網站有大量高質量的反向連結,在維基百科的邏輯裡,這代表條目的根基非常穩固。
- 撰寫全面而深入的內容: 一個只有幾句話的「小條目」即使符合關注度,也容易被質疑「內容不足」。盡力擴充內容,讓每個章節都有血有肉。豐富的內容本身就是顯著性的體現。
- 使用維基數據和內部連結: 將條目連接到相關的更大主題網絡中。例如,一個音樂家的條目,應該鏈接到其所屬的樂派、影響其的音樂家、其唱片公司等。這增加了條目的脈絡和價值。
- 維護對話頁: 條目的「討論頁」是與其他編輯溝通的地方。你可以在那裡預先放置關於關注度的討論和來源列表,這是一種主動的、透明的溝通方式,能建立信任。
常見的致命錯誤與如何避免
- 「原創總結」: 將多個微弱來源自行總結出一個「顯著性」的結論。例如:「A部落格說他很有才華,B地方報紙報導了他的演出,C論壇很多人喜歡他,因此他是一個著名音樂家。」這是絕對禁止的。
- 混淆「第一手」與「第二手」來源: 使用主題的自我陳述(如自傳、專訪中關於自己理念的表述)作為事實依據,而非僅作為該主題的觀點。
- 忽略時效性: 一個在20年前被廣泛報導,但之後再無消息的主題,其關注度可能已經「過期」。需要尋找近期的來源來證明其持續的關注度。
- 「打稻草人」: 在存廢討論中,只反駁對方論點中最弱的部分,而無視核心的「來源質量不足」的問題。
- 情緒化編輯: 因條目被刪除而感到憤怒,並進行編輯戰。這會導致封禁,永遠無法解決問題。
結論:擁抱「可查證性」的文化
最終,撰寫符合關注度的維基百科條目,不僅是遵循一套規則,更是擁抱一種「可查證性」的文化。這是一種將個人觀點、地方性知識和內在信念,讓位於客觀、公開、可驗證的文獻紀錄的思維方式。
它要求我們作為編輯,扮演的不是主題的「倡議者」或「粉絲」,而是冷靜、客觀的「百科全書編纂者」。我們的任務是梳理人類的集體知識紀錄,將其中經過沉澱、具有廣泛意義的部分,以中立、準確的方式呈現給世界。
這條路或許充滿挑戰,需要耐心、細緻和對規則的尊重。但當你成功創建一個內容紮實、來源可靠、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條目時,你所貢獻的,不僅是維基百科上的一篇文章,更是人類知識大廈中一塊堅實的磚石。這份成就感,遠非創建一個很快就被刪除的宣傳頁面所能比擬。立即創建維基百科
希望這份深度解析,能成為您維基百科編輯之路上的堅實指南。祝您編輯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