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條目被刪除?可能是忽略了這3個要點

維基百科條目被刪除?可能是忽略了這3個要點
在浩瀚的網路資訊海洋中,維基百科無疑是一座最耀眼的燈塔,它代表著人類集體知識的結晶。對許多人、企業、組織或產品而言,能夠在維基百科上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條目,彷彿獲得了某種權威性的背書,是知名度與重要性的具體象徵。然而,無數滿懷熱情的創建者,卻經常在條目上線後不久,眼睜睜地看著它被掛上「快速刪除」的標籤,或是在「存廢討論」中經過一番激辯後,最終難逃被刪除的命運。這種挫折感與困惑,如同在數位世界中吃了一場閉門羹。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維基百科是一個不歡迎新知識的封閉社群嗎?事實恰恰相反。維基百科的核心原則是「盡可能地收集全人類的知識」,但它對「何謂值得收錄的知識」有著一套極為嚴謹、甚至可說是苛刻的內部標準。大多數條目被刪,並非因為內容不真實,而是因為創建者完全忽略了維基百科作為一部「百科全書」的本質與其運作的遊戲規則。
歸根結底,絕大多數的刪除案例,都可以歸咎於忽略了以下三個最根本、也最致命的要點:「知名度」(Notability)、「中立觀點與原創研究」(Neutral Point of View & No Original Research),以及「可靠來源的引用」(Verifiability with Reliable Sources)。這三者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的鐵三角。接下來,我們將以顯微鏡般的精度,逐一拆解這三個要點,讓您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根本上掌握維基百科條目的生存之道。
要點一:忽略了的「知名度」門檻——不僅僅是「我覺得他很紅」
這是維基百科條目被刪最常見、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所謂「知名度」,在維基百科的語境下,並非指大眾傳媒的曝光度、社交媒體的粉絲數,或是街談巷議的熱度。它有一個非常具體、甚至可量化的定義:一個主題必須已經在「獨立於該主題本身」的可靠來源中,得到了「實質性的覆蓋」。
讓我們來逐字解析這個定義的深層意涵:
- 「獨立於該主題本身」:這是知名度判斷中最關鍵的一條。意思是,所有用來證明知名度的資料來源,絕對不能是當事人自己生產、控制或嚴重關聯的內容。例如:
- 公司自己的官方網站、新聞稿、宣傳手冊。
- 個人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Facebook、Instagram、X/Twitter等)。
- 由當事人付費刊登的廣告、贊助內容、業配文章。
- 明顯帶有宣傳性質的個人部落格、自媒體頻道。
- 由當事人親友、員工或合作夥伴所撰寫的、帶有明顯偏頗觀點的文章。
- 「可靠來源」:這點我們會在第三要點深入探討,但在此處,它指的是那些在專業上有編輯流程、有事實核查機制、具有一定公信力的出版物。例如:主流報紙(如《紐約時報》、《BBC新聞》、《衛報》、《聯合報》等)、經過同儕審閱的學術期刊、聲譽良好的專業雜誌、主流電視台的新聞報導等。
- 「實質性的覆蓋」:這意味著來源內容不能只是簡單地提及名字。它必須是具有一定深度和篇幅的討論、分析、報導或評論。
- 不合格的覆蓋:一篇地區小報的活動花絮名單中出現了某人的名字;一個線上資料庫僅僅列出了某公司的基本註冊資訊;一篇報導中只簡單引用了某專家的兩句話。
- 合格的覆蓋:一篇專訪文章,深入介紹了某位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與生涯歷程;一篇產業分析報告,詳細討論了某家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與市場影響力;一篇樂評,深入剖析了某張專輯的音樂性與文化意義。
維基百科如何具體判斷「知名度」?
維基百科為不同類別的主題設定了更細緻的指引(Guideline)。例如:
- 人物(WP:BIO):通常要求這個人物在其所從事的專業領域內,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一位在地方學校任教30年的老師,雖然值得尊敬,但可能難以達到維基百科的知名度門檻。而一位獲得了國際性獎項的科學家、一位其作品在國家級博物館展出的藝術家、一位在頂級聯賽中效力的職業運動員,則幾乎肯定符合。
- 組織與公司(WP:CORP):並非每一家公司都能擁有條目。通常需要證明這家公司對其所在產業、社會或文化產生了「超越其本身業務範圍的影響」。例如,它可能是行業的開創者、擁有獨特的企業文化被廣泛報導、經歷過重大的商業糾紛或事件被媒體大量關注。一間只在單一城市經營、從未被區域性以上媒體報導過的餐廳,就很難符合標準。
- 產品與作品(WP:NOTABILITY):一本書籍、一部電影、一個軟體,需要證明它獲得了超越創作者社交圈子的關注。例如,獲得了專業獎項、得到了大量獨立媒體的評論、在學術上被討論,或是引發了某種社會現象。
實戰策略與心法:
在創建條目前,請進行一次嚴格的「知名度體檢」。問自己:「我能否找到至少兩到三篇,來自完全不同、且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媒體(絕非我自己能控制的媒體),對這個主題進行了深入報導的文章?」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者你找到的只是維基百科不接受的「第一方來源」或「弱來源」,那麼強行創建條目,無異於在流沙上蓋樓,被刪除幾乎是必然的結果。與其浪費時間在創建一個註定失敗的條目上,不如先投入精力去提升主題的真實知名度,例如爭取在更有影響力的媒體上曝光。
要點二:違背了「中立觀點」與「原創研究」的核心禁律——百科全書不是宣傳平台
這是許多創建者,特別是為自己或自身相關事物創建條目時,最容易踩中的地雷。維基百科的內容不是由一個權威機構撰寫,而是由無數匿名編輯共同協作而成。為了確保內容的質量與可信度,它訂立了兩大核心內容方針:「中立觀點」與「禁止原創研究」。
1. 中立觀點
「中立觀點」要求所有內容必須公平、不偏不倚地呈現所有重要且已發表的觀點,並按照各觀點的顯著性比例來安排內容比重。簡單來說,就是「不吹不黑,如實呈現」。
常見的違反情況包括:
- 宣傳性語調:使用大量廣告式、誇張的形容詞。例如,將一個產品描述為「革命性的」、「劃時代的」、「性價比無與倫比的」。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引用第三方媒體的評價,例如:「《科技評論》雜誌將其描述為一項『潛在的突破』。」
- 選擇性呈現:只寫優點,不寫缺點;只記錄成功,不提及失敗或爭議。一個關於政治人物的條目如果只寫他的政績,而絕口不提他涉及的醜聞,那便是嚴重違反中立性。一個公司條目如果只說營收成長,而不提法律訴訟或環保爭議,同樣不合格。
- 缺乏比例感:將細微末節的小事與重大事件並列,給予過多的篇幅。例如,在一個企業家的條目中,用三段文字描述他大學時代的社團經歷,卻只用一句話帶過他創辦上市公司的過程。
2. 禁止原創研究
這是維基百科最容易被誤解的原則之一。「原創研究」指的是將尚未被可靠來源發表過的信息或觀點,引入到維基百科條目中。這包括:
- 個人的分析、推論與結論:例如,你收集了某公司十年的財報數據,然後自己得出一個「該公司管理卓越」的結論。這是你的原創研究。正確做法是,找到一篇權威財經媒體的分析報告,其中提出了「該公司管理卓越」的觀點,然後你引用這篇報告。
- 自行整合多個來源以產生新觀點:例如,你讀了A文章說X事件可能與經濟有關,又讀了B文章說X事件可能與政治有關,於是你自己在維基百科中寫下「X事件是經濟與政治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這個「交互作用」的論點是你自己合成的,屬於原創研究。正確做法是,找到一個直接討論「經濟與政治因素在X事件中交互作用」的可靠來源,並引用它。
- 首次公開的資料:例如,你對某位藝術家進行了獨家採訪,獲得了從未公開過的第一手資訊。這些資訊在未被第三方可靠來源發表前,是絕對不能寫進維基百科的。
維基百科的定位是「一部總結現有知識的百科全書」,而不是一個發表新發現、新論點的學術平台。它的任務是記錄「世界上已經被可靠記錄下來的知識」,而不是去創造知識。
實戰策略與心法:
撰寫條目時,請時刻扮演一個「冷靜、客觀的總結者」角色。你的任務不是讚美,也不是批評,而是「轉述」。每一句帶有判斷、定性或重要事實的陳述,背後都必須緊跟著一個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想像自己是一台高度精準的掃描器與翻譯機,你的工作是掃描外部權威資料,然後將它們的精華,以平實、中立的語言,重新組織呈現於條目之中。徹底杜絕「我認為」、「我們覺得」、「顯然」、「無疑是」這類主觀詞彙。
要點三:輕忽了「可靠來源」與「引用技巧」——沒有磚瓦,何來殿堂?
如果說知名度是藍圖,中立觀點是設計理念,那麼「可靠來源」就是建造維基百科這座知識殿堂的磚瓦。沒有合適的磚瓦,再好的藍圖也只是空中樓閣。這個要點包含兩個部分:來源的「可靠性」與引用的「正確性」。
1. 來源的可靠性
這是一個光譜,而非簡單的是非題。維基百科社群對來源的可靠性有極其細緻的討論。
- 通常被認為可靠的來源:
- 主流的新聞機構(如美聯社、路透社、BBC、CNN、《紐約時報》等)。
- 經過同儕審閱的學術期刊。
- 聲譽良好的專業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 政府官方發布的報告、統計數據和法律文件。
- 知名大學的出版社。
- 需要謹慎對待或通常被認為不可靠的來源:
- 自出版來源:個人部落格、個人網站、論壇帖子(如PTT、Reddit,除非是該帖子本身是討論的主題)。
- 內容農場:以大量生產、追求點擊率為目的,缺乏嚴謹編輯核查的網站。
- 明顯帶有強烈偏見的宣傳機構:極端政治組織、特定宗教的傳教刊物等。
- 新聞稿與宣傳材料:如前所述,屬於第一方信息。
- 用戶生成內容平台:如Fandom、知乎、巴哈姆特等,其內容權威性不足。
- 特殊情況:維基百科本身:一個維基百科條目絕對不能引用另一個維基百科條目作為來源,因為這會形成循環論證。
2. 引用的技巧
找到了可靠來源,還需要正確地使用它。拙劣的引用方式同樣會導致內容被質疑甚至刪除。
- 內文引用是必須的:任何需要驗證的陳述,特別是爭議性內容、數據、特定觀點,都必須在句末附上上標格式的引用註腳,讓讀者能一鍵直達來源原文。
- 引用必須準確:你引用的來源必須確實支持你前面的陳述。常見的錯誤是「張冠李戴」,引用了一篇談A事的文章,卻用來支持B事的論點。
- 引用必須與內容相匹配:不能用一篇簡單提及的來源,去支持一個非常宏大或細緻的論斷。
- 善用引用模板:維基百科有強大的<ref></ref>標籤和引用模板系統(如{{cite news}}、{{cite web}})。正確使用這些模板,能讓你的引用資訊完整、格式統一,顯得更為專業,也更容易被資深編輯所接受。
實戰策略與心法:
在開始撰寫一個字之前,先進行「來源考古」。將你能找到的所有關於該主題的可靠來源(新聞報導、學術論文、書籍章節等)收集起來,仔細閱讀、分類。然後,以這些來源為「積木」,搭建你的條目框架。確保條目中的每一個重要段落,都有相對應的「積木」作為支撐。這種「由源驅動」的寫作方式,能從根本上避免原創研究和缺乏引用的問題。
當條目面臨刪除時,你該怎麼辦?
即使你自認做足了功課,條目仍可能被提報刪除。這時,恐慌和憤怒是無濟於事的。維基百科的刪除流程本身就是一個協作與辯論的過程。
- 保持冷靜,仔細閱讀:首先,看清楚你的條目是被提報到「快速刪除」還是「存廢討論」。
- 快速刪除:適用於極明顯不符合收錄標準的條目(如純粹的宣傳、明顯的侵權、完全沒有來源的個人簡介)。如果你認為不符合快速刪除的標準,可以勇敢地在討論頁提出異議。
- 存廢討論:這是一個為期數天的討論過程,所有編輯都可以發表意見,支持保留或刪除。
- 參與討論,理性辯護:在存廢討論頁面,你應該以理性和建設性的態度為你的條目辯護。
- 不要攻擊他人:指責管理員或其他編輯「有偏見」、「不懂」是最糟糕的策略。
- 針對刪除理由進行回應:逐一反駁刪除提案中提出的問題。例如,如果對方說「知名度不足」,你就應該清晰地列出你找到的、符合標準的可靠來源,並簡要說明這些來源如何提供了「實質性的覆蓋」。
- 展現改進意願:如果條目確實有瑕疵(如語調不中立、引用不完整),承認它,並承諾會進行修改。展現出你是一位願意遵守規則的協作者,而非一個來「刷存在感」的破壞者。
- 尋求社群幫助:在條目的討論頁或相關的維基專題頁面尋求資深編輯的建議,他們往往能提供寶貴的改進方向。
結論:尊重遊戲規則,方能建構不朽
維基百科不是一個可以隨意塗鴉的牆壁,它是一座需要精心維護的數字圖書館。條目被刪除,絕大多數時候並非社群的不友善,而是創建者對其內在的、嚴苛的遊戲規則缺乏足夠的敬畏與理解。知名度、中立性、可靠來源這三大支柱,支撐著整個維基百科的可信度與權威性。
創建一個成功的維基百科條目,更像是一場學術論文寫作。它要求你放下主觀的熱情與宣傳的衝動,以一種近乎冷酷的客觀精神,去搜集、整理、驗證和總結既有的權威知識。它考驗的不是你的文筆有多優美,而是你的研究能力、你的資料判讀力,以及你對「事實」與「觀點」的嚴格區分能力。
下一次,當你動念想要在維基百科上創建或編輯一個條目時,請先停下腳步,在內心深處反覆審視這三個靈魂拷問:「這個主題真的有足夠的第三方可靠資料支持嗎?」、「我的寫作語氣足夠中立、客觀嗎?」、「我說的每一句話,都能找到一個權威的出處嗎?」 唯有當你能對這三個問題給出堅定而肯定的答案時,你所創建的條目,才能真正地在這座人類知識的聖殿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歷久而不衰。





